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智能化,是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本文采取综述方式阐释智能技术在丘陵农机装备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提出加速丘陵农机装备智能化研发与应用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核心子主题分析
1、智能导航与地形适应技术
通过北斗/GNSS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及AI地形建模,实现农机在坡地(>15°)的自主避障与路径规划。其核心技术与硬件配置:北斗/GNSS厘米级定位定向系统。采用双天线一体机(内置如K823高精度模块),实现航向角精度0.15°/米、横滚角精度0.25°/米。支持B2b-PPP星基增强技术,在偏远山区无基站覆盖时仍可保持平面10cm定位精度。搭载RTK-KEEP断链维持技术,信号丢失后维持厘米级精度超10分钟,适应坡地信号遮挡场景。
激光雷达地形建模。配备多线激光雷达(如GS-1500N),点频达55万点/秒,高程精度≤4cm,可穿透植被生成高分辨率三维点云。结合全局快门相机与IMU模块,实时重建坡地坡度、沟坎位置及障碍物分布。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通过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技术融合GNSS、激光雷达与惯性导航数据,解决单一信号在陡坡失锁问题。例如中海达V6系统将RTK与激光SLAM深度融合,提升复杂地形下的定位可靠性。
目前关键进展。重庆鑫源农机开放6项地形感知专利,行业共享坡度识别精度达±0.5°。但存在信号遮挡导致定位漂移(沟壑区误差>30cm),需融合多传感器冗余设计。引发学研争议:激光雷达成本占比超整机25%,是否需政策补贴优先降本
系统优势与实测效能如下表
指标 | 技术方案 | 应用效果 |
定位稳定性 | 双擎RTK+断链维持技术 | 信号遮挡区可用性>95% |
避障响应速度 | 激光雷达+AI行为预测 | 动态障碍识别延迟<0.5秒 |
作业精度 | 多传感器融合控制 | 坡地行距误差≤8cm |
能耗优化 | 路径坡度自适应算法 | 15°坡地作业油耗降低22% |
2、轻量化智能作业装备
针对小地块(<0.5亩)、高坡度场景,开发≤50hp动力模块化农机,支持快速换装播种/收割附件。
关键突破。2025年十大新产品发布。如「鑫猎豹自走旋耕机」(1GZL-130A)重量减轻40%,爬坡能力35°。趋势:新能源化——电动微耕机续航突破8小时,但电池低温性能衰减>20%。适用机型推广率不足15%,因单台成本≈5台传统农机。
3、 低空农业与无人机协同
利用无人机集群进行播种、植保及农产品转运,破解「农机上山难」问题。实践案例:四川/重庆建立低空农业装备示范区,无人机转运效率较人力提升5倍。大疆农业无人机已在西南丘陵区覆盖70%植保作业。瓶颈:载重<50kg(经济作物不适用),空域审批效率低下。
4、数据驱动的农艺-农机融合
通过土壤传感器、作物生长模型与AI决策系统,动态优化农机作业参数。前沿探索:重庆长寿区「伏羲农场」实现水稻亩产提升12%,决策响应延迟<10分钟。挑战:多源数据兼容性差,需建立农业OS统一标准。
二、核心矛盾与博弈点
1、技术路线分歧
高校主张「高精度智能单体装备」(南京农大) VS 企业倾向「低成本模块化改造」(鑫源农机)。
补贴政策效能。现行补贴偏重购机,但智能农机运维成本占比高达40%,需转向「作业量挂钩补贴」。
2、人才缺口。复合型人才缺口超10万/年,西华大学等试点「智能农业工程」交叉学科。
三、关键数据速览
指标 | 数值 |
丘陵耕地占比 | 33% |
综合机械化率 | 约50% |
智能农机成本增幅 | 300-500% |
企业研发联盟规模 | 60家单位 |
三、加速丘陵农机装备智能化研发与应用建议
1、政策规划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丘陵智能农机研发优先级。政策优先级明确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被列为农业装备升级核心,中央与地方政策联动支持。技术攻坚方向清晰。轻量化材料、智能导航、地形自适应系统为突破重点,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市场潜力巨大。丘陵农机市场规模年增12%,特色农业与劳动力替代驱动长期需求。现实障碍突出。成本高、基建滞后、小农户接受度低,需“补贴+培训+基建”组合拳破局。战略意义深远。破解“靠天吃饭”困局,巩固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目标落地。
2、技术突破点
导航定位>动力轻量化>低空协同,需优先解决信号稳定性与电池效能。第一优先级:导航定位的信号稳定性(地磁定位、AESA链路追踪、北斗抗干扰)——解决“找不到位置”的核心问题,是低空经济与自动驾驶的基础;第二优先级:动力轻量化的电池效能(碳纤维电池壳体、泡沫铝结构、BMS优化)——解决“跑不远”的瓶颈,提升电动化车辆的续航与载荷;第三优先级:低空协同的通信与控制(多网协同、动态矢量控制)——辅助提升运行效率,支撑大规模商业化部署。
3、优化补贴与金融支持
将丘陵适用智能农机(如小型智能收获机、智能插秧机、低空农业装备等)按程序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如对小型智能化机具补贴比例可适当上浮),降低农户购置成本;支持金融机构推出农机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产品,解决农户“买得起、用得起”的问题。支持数字农业项目建设,鼓励丘陵山区省份申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等项目,探索“智能农机+数字平台”的集成解决方案(如通过大数据监测农机作业状态、指导精准种植),提升农机作业的信息化水平。
4、构建产学研联盟(如60家单位理事会)加速专利开放共享,降低重复研发成本。多学科协同攻关。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华大学、中联重科、鑫源农机等),组建“丘陵智能农机研发联盟”,开展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丘陵智能农机产业集群建设(如湖南的“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高地”),通过“百亿强机工程”(未来三年每年投资100亿元)吸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入驻,形成“研发-制造-推广-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如湖南农机产业产值占全国10%,企业超460家)。
重点攻克智能感知与导航(研发适应丘陵地形的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厘米级)、机器视觉避障技术(应对林密叶茂、田块不规则等场景);小型化与轻量化(针对丘陵“小地块、陡坡度”特点,研发小型智能拖拉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等。如莒南县白龙机械的太阳能动力微耕机、山东常美机械的小马力单行玉米收获一体机);新能源与绿色化(将新能源技术如电动、太阳能应用于丘陵农机如升级小型机械的动力系统,减少燃油消耗与排放);作业适配性(解决“农机与农艺不协调”问题如智能插秧机的行距、株距精准控制,适应南方水田的密封防水性能)。
5、加强推广应用,打造典型场景示范
在丘陵山区打造“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如重庆农科城的“智能集成应用示范基地”、湖南中联重科的“智慧产业城农机展示区”),集中展示小型智能农机、低空农业装备、数字平台等。通过“现场演示、地头培训”等方式,让农户直观了解智能农机的作业效果(如智能插秧机的“精准行距”“减少漏插”优势)。
组建丘陵智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由农机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开展“一对一”指导(如莒南县的“巡回指导”),帮助农户解决智能农机的“操作难、维修难”问题;搭建农机服务平台(如手机APP),提供“农机租赁、作业调度、技术咨询”等服务(如通过平台联系智能农机手,解决“有机难用”的问题)。
加速丘陵农机装备智能化研发与应用,需政策引导、技术支撑、推广落地、人才保障及产业引领协同发力。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攻克关键技术、打造示范场景、培养专业人才及推动企业升级,可有效解决丘陵地区“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问题,提升丘陵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