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经济体,虽然我们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仍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一些“卡脖子“技术需要攻克。智能农机领域尤其如此,对此我们要有足够认识,并认真对待。
一、智能农机:国产与进口的比拼
在智能农机领域,国产与进口产品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1、性能与技术
动力性能与作业效率。国外农机产业研发经验和技术成果积淀深厚,使得进口智能农机在动力性能、作业效率上有明显优势。如美国凯斯的收割机16个小时能收割400多亩,而国产雷沃16小时最多能收割100亩,且存在严重“掉粒”现象 。
智能化程度。进口智能农机智能化程度高,基本无需太多手动操作。例如美国的一些农机设备可实现高度自动化作业,自动根据土壤、作物情况调整作业参数。相比之下,国产智能农机在智能化方面有待提升,如智能农机控制器核心元器件国产率不足10%,对进口依赖度较高 。
稳定性。进口农机稳定性极高,无故障时间长,像部分美国农机无故障时间高达200个小时;国产农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仅为50个小时,稳定性上与进口农机差距较大 。
2、研发创新
研发团队与设施。国外农机企业拥有精锐的研发团队和尖端的研发设施,能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国内农机企业受投入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在研发创新道路上艰难前行 。
3、生产制造
产品品质。进口智能农机在生产制造上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细节彰显卓越品质和性能;国产智能农机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但受设备、工艺和管理等方面不足的影响,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完善 。
市场定位。国外农机企业主要瞄准高端市场,注重产品性能和品质,满足高端用户需求;国内农机企业更多关注中低端市场,靠价格优势吸引用户,性能和技术有待提升 。
不过,国产智能农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与进口农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为提升国产智能农机的竞争力,需要在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生产制造水平、优化市场定位等多方面持续努力。
二、在智能农机领域我们如何追赶超越
1、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应增加对高端智能农机的购置补贴标准,通过财政手段,激励农民和农业企业购置先进农机,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同时建立农机更新换代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地区和农作物的需求,优化补贴种类和额度,确保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激发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促进农机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
完善政策实施与管理服务。解决一些地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覆盖面不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农机购置、使用、维修等环节的服务质量,加强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加大研发投入。改变投入主要依靠有限的政府支持,企业和个人投入相对较少的现状,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在智能农机研发上的投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例如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智能农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针对我国农机产品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智能装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比如突破农业专用传感器落后的局面,提高自主研发农业传感器的数量和稳定性;提升耕种管收精准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机器人技术系统从试验研究阶段走向实际应用。
3、推动前沿技术融合
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机产业深度融合,开发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提高农机的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例如发展无人驾驶拖拉机,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提高作物种植密度和产量、降低能耗和使用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误操作风险。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像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推出一系列智能化农机装备后,带动了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省内形成多个农机装备配套产业集群。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产业合力,聚焦农机装备发展短板弱项,共同推动智能农机产业的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农业院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开展针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对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解决目前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型人员缺乏的问题。
引进高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智能农机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为我国智能农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强化示范推广应用
建立示范基地。在不同地区建立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展示智能农机的优势和效果,让农民和农业企业直观地看到智能农机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他们对智能农机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鼓励合作社应用。鼓励农业合作社率先采用智能农机,发挥其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优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智能农机的推广提供借鉴。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