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农机市场竞争进入新发展阶段,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大数据应用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往,有太多的企业经营者靠经验,拍脑袋做决策,运气决定成败的成分较多。如今,农机企业绝对比重的经营者告别了经验主义,通过行业数据、政策动态、消费者行为以及竞争对手销售数据等分析,预判市场走向,制定经营策略,最大程度地实现用户需求挖掘和商业机会捕捉。
作为“三农”领域不可或缺的重点行业,农机装备行业自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走过了超常规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正在经历着自2015年以来的升级转型。当下,我国农机产业水平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形成了14大类50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的制造体系,成长为占据全球27%市场份额的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助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75%,为保障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立下汗马功劳。卓越成绩背后是2600余家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7000余家农机部件企业及相关小微企业的共同努力。
正是因为我国农机企业为数众多,制造农机品类众多,产业分布分散,诸多原因叠加,令行业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等都存在一定屏障,数据统计难度大,准确性难以控制,不管行业内哪个部门整理的数据,大家总觉得可信度较低。
从农机行业数据统计与分析来源看,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全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系统数据。
这也是各方数据统计整理的基础依据。伴随着我国农机购置补贴体系完善,享受国家购置补贴的农机产品覆盖面愈加广泛,用户购置农机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系统平台按流程申请补贴,因此,全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系统上就形成了巨大的数据库,成为了农机产品市场运行的有力印证。但是,农机购置补贴系统有着补贴资金兑付滞后、提报购机产品审核是否合规、个别农机品牌未获取补贴资质等因素影响,该平台上的数据一般比市场当期实际发生数据偏小,必须根据不同品类的实际情况进行加权分析。这也就是大家总感觉补贴平台公开数据差异性较大的原因。
二是,行业协会数据。
农机行业协会在行业数据整理分析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目前几个行业协会的数据统计口径看,第一个维度是统计制造企业农机产品产出数量,第二个维度是统计农机产品国内市场销售数量,第三个维度是统计农机企业产品进出口数量。从根本上讲,协会数据统计的优势在于企业会员体系,可以在补贴平台数据的基础上累加会员企业消息。现实中,农机工业体系规上企业多会参与和协会之间的信息互动,为数不少的小微企业参与不多。农机流通数据统计涉及面更广、企业数量更多,统计难度更大。农机产品进出口数据倒是相对较为准确,以海关数据就可以进行有效分析。
三是,互联网平台整理数据。
国内外与农机行业相关或者对农机行业有专业研究等互联网平台,也会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品类等农机表现进行研究,出具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数据的准确性与不同互联网平台对农机产品、市场特征、个性化产业规律等理解直接相关。而实际上,互联网平台整理数据以全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系统数据为蓝本居多。
四是,农机企业提报数据。
这一个路径算得上最基础、最原始的数据统计手段。而这个数据统计路径也非常容易与实际情况产生差异,一是,和参与数据统计提报的企业多少相关;二是,和企业提报数据的真实性相关。该文中提到,我国农机企业数量众多,数据取样不可能面面俱到,参与数量越多,越容易接近真实,而数量多就意味着工作量巨大。不仅如此,在数据统计提报过程中,不同企业有着不一样的想法,或是出于营销策略迷惑对手考虑、或是出于企业规模效应考虑,容易在数据反馈中进行主观调整,导致不准确。
其实,从企业经营决策角度考虑,大家没必要过度纠结于行业数据统计的精准性,差个几十台甚至更多一点关系不太大,重要的是能科学论证,准确判断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趋向,而后做足自己产品力、营销力和竞争力的文章,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