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布与危害
稻叶蝉是为害水稻的叶蝉类害虫的统称,属半翅目叶蝉科,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我国稻田常见的叶蝉有22种,包括黑尾叶蝉[别名黑尾浮尘子、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别名大斑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电光叶蝉、大青叶蝉、大白叶蝉、二点叶蝉[又名二点二叉叶蝉]、稻叶蝉等种类。其中,以前5种发生比较普遍,数量较多,对水稻生产为害比较大。
上述5种叶蝉中,黑尾叶蝉的分布区域最广,几乎遍及国内所有稻区;其他4种仅分布于南方,其分布北界二点黑尾叶蝉在湖北,二条黑尾叶蝉在江西,白翅叶蝉和电光叶蝉大致以黄河为北界。从为害区域看,黑尾叶蝉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多,是该区域水稻上发生密度最高、为害最重的稻叶蝉类害虫;二点黑尾叶蝉为广东、广西中部优势种,福建南部和云南发生较多,贵州、四川、江西、湖南、台湾较常见;二条黑尾叶蝉以广东、广西与云南南部发生较多,贵州、四川、台湾与江西部分地区较常见;白翅叶蝉主要发生在南方稻区的沿海、湖滨、丘陵和山区的河谷;电光叶蝉在南北稻区均发生,但通常数量不多,有时在水稻生长后期有较高虫口密度。各地的优势叶蝉种类并非一成不变,如广东中南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为主,80年代则以二点黑尾叶蝉为优势种。60年代以前,浙江中南部和西部丘陵半山区、山区河谷地带以白翅叶蝉为优势种,东部、东南沿海平原则以黑尾叶蝉为主;70年代后至今各地均以黑尾叶蝉为主,罕见白翅叶蝉发生。
黑尾叶蝉的寄主植物有水稻、小麦、甘蔗、野生稻、看麦娘、早熟禾、稗草、李氏禾、茭白、甘蔗、游草、狗尾草、双穗雀稗、马唐等;自然条件下,夏秋以水稻、冬春以看麦娘为主要食料。二占黑尾叶蝉的寄主范围较黑尾叶蝉窄很多,在我国主要有水稻、李氏禾、稗草、竹节草等。二条黑尾叶蝉的寄主范围介于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之间,在我国主要有水稻、李氏禾、稗草和普通野生稻等。
白翅叶蝉寄主范围很广,能为害水稻、大麦、小麦、甘蔗、茭白、玉米、高粱等作物,并取食李氏禾、假稻、秕谷草、马唐、红花草等多种杂草。电光叶蝉的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高粱、谷子、甘蔗等,偶食柑橘和芝麻。
稻叶蝉成、若虫均刺吸稻株汁液,对水稻造成直接危害。其中,3种黑尾叶蝉取食后造成许多褐色斑点,影响水稻生长,严重时可致全株发黄、叶片枯死、茎秆基部发黑,甚至烂秆倒伏;穗期还会集中于稻穗,造成半枯穗或白穗。白翅叶蝉取食后,被食水稻叶片和叶鞘岀现零星或成串的白斑,虫口多时,禾叶变焦白,干枯发赤色,俗称“火烧禾”,常在晚稻穗期达到发生高峰,为害也最重,受害稻株即使能抽穗,亦多空壳或秕粒,产量大减。电光叶蝉的若虫多在叶鞘上取食,成虫则在叶鞘和叶片上取食,受害稻株表现白色斑点,甚至变黄枯死,但该虫虫口密度一般不大,直接为害不重。
稻叶蝉是多种水稻病毒及类病毒的介体,其传播的病毒病对水稻的为害一般远重于直接吸食。3种黑尾叶蝉传播的病毒多相同,稻叶蝉是多种水稻病毒病及植原体的介体,其传播的病毒病为害水稻一般重于直接吸食。3种黑尾叶蝉能传播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簇矮病毒(RBDV)、水稻瘤矮病毒(RGDV)、水稻黄矮病毒(RYSV)、水稻东格鲁病毒(RTSV)及水稻黄萎病(RYDP)。电光叶蝉能传播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簇矮病毒(RGDV)、水稻东格鲁病毒(RTSV)及水稻橙叶病(ROP)。
02
防治技术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水稻品种、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采用物理防治方法降低叶蝉发生基数,必要时合理使用药剂。
(一)农业防治
主要包括选用抗(耐)性品种及改进栽培技术。种植抗性品种对传病叶蝉尤为重要,但当前水稻主栽品种和备用品种抗叶蝉及病毒病的研究较少,需引起重视。栽培技术方面,主要通过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培育壮苗,防止稻苗贪青徒长,增强耐虫能力。此外,及时翻耕绿肥田,清除看麦娘等杂草,可减少越冬虫源;在南方水源便利的地区,还可放鸭啄食。
同时,鉴于耕作制度与稻叶蝉发生演替的密切关系,应因地制宜采用单一的耕作模式。单、双季稻混裁区,应尽量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单季稻地区,应适当推迟播种期,避开早春迁入高峰,降低发生数量。
(二)物理防治
利用稻叶蝉成虫的趋光性,采用200W白炽灯进行灯光诱杀。具体安装技术可参照褐飞虱防治技术。
(三)药剂防治
黑尾叶蝉的防治指标和是否传播病毒病有密切的关系,非病毒流行区百丛虫口早稻200~500头,晚稻300~1000头,水稻生长早期从严,后期放宽。病毒流行区,早栽早稻百丛100头,晚稻成虫秧田20头/m2,本田百丛50头。白翅叶蝉的防治指标为百丛500~700头。
防治适期为二、三龄若虫高峰期,传毒叶蝉则依病毒传播期确定。病毒病流行区和年份,在黑尾叶蝉的防治中主要抓住两个迁飞扩散期,第一次是从越冬寄主迁入早稻,把好早稻秧田和本田返青关,第二次是从早稻后期本田和杂草上迁入晚稻秧田,把好晚稻秧田和本田返青关,特别是在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抓好这两个关键时期的防治,及时消灭传病介体,对控制病毒病效果较明显。
药剂防治时,从药剂种类选用、用量和用药时间上应尽量减少对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的影响。用药时间应避开主要天敌的关键发生期,有关药剂种类、用量可参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防治技术。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