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中国农机出口高速增长背后隐忧及治理对策

分享至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出口额为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额为6.8亿美元,同比下降21%。中国农机出口的高速增长固然亮眼,但背后存在多重结构性隐忧,需警惕以下关键挑战。

一、市场结构失衡,高端渗透率不足

地域依赖性强。我农机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超60%),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渗透率低(北美占比仅0.7%),抗风险能力弱。

产品竞争力断层。出口以中小马力拖拉机为主(100马力以上占比低),而进口农机中大马力机型占比超90%,反映高端技术短板。发达国家通过排放标准(如欧五、EPA)、噪音指标等技术壁垒限制中国农机准入,对我农机产品出口造成实质性损害。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不断提高农机产品的技术标准,涉及排放标准(如欧盟的Euro Ⅴ/Ⅵ)、噪声指标、智能化要求等,我国部分农机产品(尤其是大马力、高端机型)因技术积累不足,难以满足这些标准。我国出口的农机产品以中低端、小马力机型为主(如拖拉机、微耕机等),而发达国家市场对大马力、智能化、环保型农机需求旺盛(如北美市场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欧洲市场对绿色节能产品的偏好)。我国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占比低,难以与欧美高端产品竞争。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机市场被跨国企业主导(如美国约翰迪尔、德国克拉斯),这些企业凭借技术、品牌、服务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方面仍处于追赶阶段,难以突破其垄断。

这些诱因导致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一带一路”国家,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若“一带一路”国家出现经济波动、贸易政策变化(如关税上调、进口限制),我国农机出口将面临较大冲击;发达国家市场因技术和产品结构限制,短期内难以拓展欧美市场以分散风险。

抗风险能力弱的根源与改进方向。我国农机出口市场的集中性是抗风险能力弱的核心原因,而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优化是突破欧美市场的关键。我方需加大高端农机研发投入(如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化农机),提升技术水平以满足发达国家标准;

拓展多元化市场(如东南亚、非洲的高端需求,欧美市场的中低端补充),降低单一市场依赖;加强品牌建设与服务能力,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链短板制约可持续发展

核心技术与零部件“卡脖子”。我高端智能农机关键零部件自给率不足,部分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影响产品可靠性和升级空间。

产后环节机械化率低下。国内烘干、仓储、加工等产后环节机械化率低下,经济作物机械存在“无机可用”“不够好用”问题,产业链协同不足制约国际竞争力。

亟需突破高端智能农机“卡脖子”技术。一是强化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聚焦高端芯片、智能控制系统、高压比例阀等依赖进口的部件,参考“新型举国体制”模式3,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通过定向委托或“揭榜挂帅”机制加速突破。借鉴德国、日本经验,加强工艺技术积累,通过企业主导的工艺实验室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耐久性(国产农机故障间隔时间仅为国外30%-50%)。

构建产业生态协同体系,打造农机装备集群。以龙头企业为链主,整合零部件供应商(如潍临日智能农机集群),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国产化配套能力。优化政策支持,扩大补贴覆盖范围(丘陵山区、经济作物机械),提高高端智能装备补贴比例,激发市场需求。二是补强产后环节机械化短板。针对烘干、仓储、加工等薄弱环节,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参考海口市模式,项目投入≥500万元),开发适配丘陵山区、果蔬茶菌等场景的专用机械。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产后设备,构建“智能工厂+产业链协同平台”,提升作业效率与数据化管理能力。强化产业链协同机制,建立农业全链条标准体系。制定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统一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合作社”示范。参考青阜农业综合体模式,整合规模化需求,降低进口依赖(其80%设备进口导致50%利润外流)。三是制度保障与长期战略。完善创新生态基础,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仿制行为,保障企业研发投入回报;设立100亿元级人才基金(如新疆“天山英才”计划),吸引高端技术人才。绿色金融支持,通过绿色信贷、债券等工具,降低农机企业转型升级成本。

三、全球化运营能力待提升

售后服务网络缺失。海外服务体系滞后,维修响应慢、成本高,削弱客户信任。农机使用周期长,本土化服务是开拓高端市场的关键瓶颈。

国际物流成本高企。物流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叠加贸易保护政策(如本土化补贴、高额报废税),进一步挤压出口效益。

四、产业生态与需求错位

农艺适配性不足。出口产品与发达国家大规模农业需求错位,例如对欧美出口多为园艺用中小马力机型,未切入主流农业生产场景。

国内需求疲软传导压力。农业利润低导致用户对成本敏感,下游需求不足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形成“研发-应用”负循环。

五、四大隐忧的破局路径:从“设备出口”转向“生态输出”

技术突围。加速智能化(北斗导航、无人驾驶)与绿色化升级,突破排放标准壁垒。

模式转型。推广“设备+服务+解决方案”模式,在重点市场建设本地化服务网络(如中非科创园)。

政策协同。延续“优机优补”“更新补贴”政策,引导产业链补短板,推动高端零部件国产化。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农机出口额93.05亿美元(同比+26.5%),但全球市场份额仅8.7%,印证了增长背后的脆弱性。唯有攻克技术、服务与生态短板,才能将“高速增长”转化为“高质量出海”。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量产式顺溜
2025-09-04 11:03:16

成熟市场的进口商和经销商一看机器不达标,直接不下订单

发帖
阿鱼太困困
2025-09-04 10:15:07

就怕为了疯抢市场份额,把品质和服务的口碑搞塌了

发帖
苦瓜大坚果
2025-09-04 09:19:34

便宜的农用机具哪里都有市场

发帖
阅读下一篇

解码八字箴言 重塑企业活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887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