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科普
稻铁甲虫的危害与防治
一、分布与危害
稻铁甲虫,属鞘翅目铁甲科。国内的分布东部北界不过长江,西部北界不过秦岭的各稻区,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稻区,尤以沿海、沿江及溪边等沙性重的稻田较常见;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陕西南部偶见。国外则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等地稻区。稻铁甲虫在我国已知有3个亚种,即华东稻铁甲虫,分布很广,遍及我国主要稻区;华南稻铁甲虫,分布于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云南稻铁甲虫,仅分布于云南南部。
20世纪50~60年代,稻铁甲虫是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曾猖獗一时;60~70年代,一度得到控制;80年代以来,逐年回升,并在局部稻区成灾。如,贵州普定,华东稻铁甲虫1977年仅一个乡零星发生,1980年迅速发展到7个乡,仅陇戛乡就发生超过220hm2;部分田块每平方米秧苗上有幼虫1860余头,受害株率达81%。重庆万县,1994年开始稻铁甲虫在部分海拔800~1000m段稻田严重发生,1997年扩展到100hm2,一般造成减产20%~30%,严重田块达70%。江西修水县,1981年发生面积仅几公顷,1986年该县晚稻因稻铁甲虫引起全田枯死而迫使重栽的现象出现多处,1987-1988年发生量更大,虫口密度高达每百丛2700头,发生面积超过1万hm2。广东从化县,1998年仅个别乡镇稻田零星发生,1999年扩展至6个镇20多hm2,2000年进一步扩展至10个镇的133hm2。
稻铁甲虫除为害水稻外,尚取食甘蔗、玉米、麦类、油菜、茭白、李氏禾、芦苇、稗草、狗牙根、看麦娘、马唐等7科40多种植物。
稻铁甲虫成虫啮食叶肉组织,残留叶脉和下表皮,被害叶片呈现白色条斑;幼虫潜蛀入叶片组织中取食叶肉,起初呈红色斑点,逐渐扩大呈红褐色,透光能见幼虫,后期仅留上下表皮,形成黄白色袋状膜囊。受害水稻轻者生长不良,成熟不一致;重者叶片叶肉被吃光,田间一片枯白焦黄,甚至全株枯死,影响水稻产量。
二、防治技术
稻铁甲虫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实现对该虫的有效控制。
(一)农业防治
最大限度地压低越冬虫口,减少虫源。可采用以下措施:铲除越冬寄主,减少越冬虫源。春季耕翻土壤,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及时引水灌田,破坏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
合理施肥,科学用水,增施磷、钾肥,控制叶色过浓,增强植株抗性。
(二)药剂防治
重点防治成虫高峰期,若仍有较大发生量,需进一步在低龄幼虫期防治。如在重庆市万县,成虫期可主抓5月上旬越冬成虫大量迁入秧田为害期,及6月下句和8月中旬本田一、二代成虫发生期进行防治防治幼虫应在5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
秧田每平方米有成虫5~10头或本田每百丛有成虫20~25头为化学防治指标。每公顷可用50%杀螟硫磷乳油450~750mL、18%杀虫双水剂1350~1800mL、25%杀虫双水剂300、80%敌敌畏乳油1500~1800mL对水675~900L喷雾。防治幼虫,每公顷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675~900g对水675~900L喷雾效果较好。
此外,在发生严重地区,按不同地段适期早播诱集田,以诱集大批越冬成虫,然后集中消灭,可事半功倍。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