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种植水稻是如何除草的?
昨天在南京展示水稻田除草机,有一位当地的农机推广工作者问我,中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除草的?我手边正好有一本《天工开物》,据其记载: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水草之类,遇耔而屈折。而稊(tí)稗(bài)与荼(tú)蓼(liǎo)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铚(zhì)刈(yì)”矣。
考虑到阅读方便,翻译一下: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
释义:大凡水稻,在移栽分秧之后几天,原来的老叶子会枯萎变黄,同时会长出新的叶子。(古代是手工栽秧)
“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
释义:等到新长的绿叶片完全展开后,就可以实施“耔”这项农活了(“挞禾”)。
“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
释义:操作时,手里拄着一根棍杖(用以保持身体平衡),用脚将泥巴搅拢到稻禾的根部(进行培土壅根,“挞禾”),同时踩倒、压伏水田里原有的杂草,让它们无法再生长。
“凡宿田水草之类,遇耔而屈折。”
释义:那些常年生长在水田里的杂草(如藻类、浮萍等),用脚踩踏(挞禾),就能被压服或搅入泥中。
“而稊稗与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
释义:但是像稗草(tí稊 bài稗,稻田中最恶性杂草) 和荼蓼(tú liǎo,泛指高大阔叶杂草) 这类根系强壮、难以用脚踩死的杂草,就需要紧接着进行“耘”(即手工拔草或使用耘耙等工具除草)。
(这里明确指出,除草分两个步骤:先用脚“挞禾”处理大部分弱小杂草,再用手或工具“耘田”来清除顽固杂草。)
“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
释义:耘田这项工作,辛苦在于腰和手(需要长时间弯腰加手工操作),但其精髓则在于依靠双眼去辨别(“辨”) 稻苗和杂草。
(这句话极其生动,点出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核心-人的经验和观察。农人必须能准确(视觉识别)分辨稻苗和形态相似的稗草,否则就会误伤禾苗或留下杂草。)
“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
释义:等到这些不是稻的杂草都被清除干净后,优良的稻谷就能茁壮茂盛地生长了。
“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铚刈”矣。”
释义:从此之后,田间管理的重点就转向排水(“泄”) 以防涝灾,灌溉(“溉”) 以防干旱。再经过个把月(“旬月”),就可以突然发现(“奄观”) 稻谷已经成熟,到了用镰刀收割(“铚刈”) 的时候了!
“奄观铚刈” 引自《诗经·周颂》,宋应星用以文雅地表达丰收和收割的景象。
《天空开物》成书在明代,至少,明代水稻田间管理的技术链条:
分秧 → 生新叶 → 第一次脚耘(耔/挞禾)→ 第二次手耘(除稗草)→ 水肥管理(排灌)→ 收获。
实际上,《诗经》已经有除草的文字记载,《诗经·小雅·甫田》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nǐ nǐ)。” 耘 (yún) 意思是除草。耔 (zǐ) 意思是给作物根部培土。黍稷薿薿, 小米和高粱长得非常茂盛。
最晚,在元代,耘荡 (yún dàng)被发明使用于除草,元朝王祯在《农书》卷十三中记载:“耘汤(耘荡), 江浙之间新制也。”
到了现代,除草工具就非常丰富。,手扶式、乘坐式、智能除草机械等。
水稻除草机械精选(点击阅读)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