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的溧水区晶桥镇
曹庄富硒生态园
稻田如翡翠棋盘
屋舍错落有致
碧水环绕着葱郁堤岸
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这幅画卷的核心底色,是该村正在全省率先探索打造的“零碳田园”。日前,“炭基健康零碳田园”项目在此启动,为南京乃至全省的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什么是“零碳田园”?
它又如何实现“净零排放”?
“‘零碳田园’的核心路径,在于‘以废制炭,以炭沃土,固碳减排,健康持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道出关键:团队自主研发的炭基有机肥改良土壤,显著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有效抵消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最终达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自2019年起,潘根兴团队便在芝山村开展“炭基农业”实践,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温热解碳化技术,将秸秆、畜禽粪污、厨余垃圾等废弃物在高温缺氧环境中转化为生物炭,再配伍腐殖质、微生物菌群制成炭基有机肥。
这种肥料富含微孔,能有效优化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吸收养分,兼具改良土壤与固碳减排双重功效。一吨炭粉可产出4吨优质炭基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核心养分远超农业农村部有机肥标准。这不仅破解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减轻了环境污染,更将“垃圾”转化为宝贵的农业资源,形成“秸秆固碳-粪污还田-养分循环”的绿色闭环。
成效立竿见影。潘根兴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施用750公斤炭基有机肥后,当季土壤固碳量可达100公斤。这相当于完全抵消了该地块350公斤稻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真正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净零排放’——这也是‘零碳田园’名称的由来。”
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其军对推广“零碳田园”充满信心:“我们在‘炭基农业’里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生态园首期拿出100亩稻田进行示范,并计划覆盖全园。
项目实施以来,施用炭基肥的水稻富含硒、铁、锌等微量元素,品质口感俱佳。“芝山炭基富硒大米市场价达每公斤16元,是改良前的两倍。”李其军欣喜地介绍,“我们还利用改良后的300亩林下土地种植黄花菜,园区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了30%以上。”
“零碳田园”模式更催生了“碳资产”概念。李其军展示着数字化管理平台:“改良后的土壤固碳量可进入碳交易市场变现。初步估算,园区年碳汇收益有望突破15万元。”目前,芝山村联合南农大建立“炭基农业技术转化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培训,并开发“碳汇农业”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土壤碳储与作物碳足迹。该模式已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成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作社,年处理农业废弃物超两万吨,并衍生出炭基果蔬、富硒杂粮等8个高端农产品品牌。
此外,芝山村还联合南农大申报“长三角碳汇农业示范基地”,计划将“零碳田园”经验复制推广至长江中下游稻作区,让“绿水青山”通过碳循环转化为“金山银山”。
春日里,插秧者弯腰勾勒出绿油油的田垄;秋收季,孩子们跟着老农学习捆扎秸秆……这幅动态的田园画卷,正是芝山村以“零碳田园”为依托,开拓的“共享田园”农旅融合新图景。
在零碳“共享田园”示范区,新建的沟渠、道路与田园景观相映成趣。“我们正着力打造百亩零碳‘共享田园’,目标是建成碳中和示范点与零碳农业样板,使其成为农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更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乐趣,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李其军描绘着蓝图。
此外,芝山村推出的“我在芝山有块田”共享稻田认领活动反响热烈,已有60余位市民及企业认领30多亩稻田。认领者支付一定费用后,能拥有专属田块,免费入住当地民宿,线上可实时监控水稻生长,线下可亲身体验插秧收割,感受零碳农业的魅力。“既能体验田园生活,吃到自己参与种植的生态米,还能为环保出力。”前来认领稻田的市民李娟兴奋地说。
芝山村民宿经营户陈芳收获了看得见的生态回报,她翻开订单本,周末房间已被认领家庭订满,“不少家庭还带着孩子参与园区的‘碳足迹小侦探’活动,动手检测土壤、了解生态奥秘。”
“‘共享田园’作为‘零碳田园’的价值延伸,开创了‘碳汇农业+共享经济’新模式,盘活乡村资源、赋能城乡融合。”溧水区晶桥镇党委书记胡有亮表示:“未来将举办插秧赛、七夕‘芝’约等活动,打造集生产、科普、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为农业碳中和与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示范路径。”
随着“双碳”目标
融入城乡发展脉络
这场绿色农业的创新实践
已经在南京乡村深深扎根
来源:溧水发布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