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2025年半年水稻联合收获机:触底反弹,马太效应,迭代加速!

分享至

水稻联合收获机是国内谷物联合收获机行业销量、销售额最大,从业者最多,创造的社会价值最高,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收获机品类,日本久保田、洋马,国内潍柴雷沃、沃得农机、常发农机、东风农机等头部企业都涉及此类业务。

2025年上半年农机行业大类农机的关键数据陆续公布,基于权威的补贴数据,我们一起来总结回顾上半年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运行情况。

一、上半年行业销量:度过低谷期,刚性需求拉动销量恢复增长

关于国内水稻联合收获机的销量,要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不能看到销量下降就认为行业不行了,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从总量上看,由于行业的确度过高峰期,目前是在低谷期,市场保有量非常大,土地面积不会增加的情况下,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减少需求总量,所以说目前国内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销量并不好看,2023年、2024年两年都低于4万台,这与最高峰时8万台、8.2万台相比,是真正的腰斩,这是行业的真实情况, 我们也要承认行业的确处于低谷期。

但当下的水稻机行业,销量的绝对值又不能完全反映行业的真实需求。

考虑到2025年主销的机型是7公斤、8公斤机型,而2016年8.2万台高峰期时主销的机型是3.5公斤,把2024的3.9万台换算3.5公斤机型,预计最少是5.5-6万台。

同样,将2025年上半年2万台的销量换算为3.5公斤机型,预计销量应在3.5-4万台之间,如果能弄清楚喂入量之间的关系,相信大家对上半年2万台的销量就不会那么悲观。

另外上半年2万台水稻联合收获机实现了27.5亿的销售额,平均每台机器平均单价为16.24万元。

查询了水稻机销售大省江苏省的数据,发现沃得4LZ-8.0EP机型零售价为13.5-15.5万元,雷沃Z-7G2A(G4)零售价为14.3-15.5万元,久保田4LZ-6.5C8零售价为21-23.5万元,货值明显增加,这说明国产水稻联合收获机作业效率提高、品质提升,变得更值钱。

根据2025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2025年上半年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经历了最困难的低谷期,但目前显示出触底反弹的迹象。随着规模化农业的推进,产品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大喂入量和高价值的机型需求正在增加。

二、产品变化:喂入量大战升级,机型迭代加速

专题分析水稻联合收获机的产品结构,水稻联合收获机包括全喂入和半喂入两种机型。

半喂入机型虽具备诸多优势,然而其收获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种植需求,亦不受跨区作业服务组织的青睐,故而近年来其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从江苏省补贴系统看,久保田今年主销的机型几乎全部是4LZ-6.5C8,也就是6.5公斤喂入量的机型。

长期以来久保田、洋马公司的收获机作业效率低于国产品牌,这一现状致使日系品牌水稻机在国内跨区作业市场中长期陷于被动局面。近两年来,久保田与洋马虽致力于改进,提升喂入量,但其增速仍不及国产品牌,因而在战略与战术层面均显得颇为被动。

而国产品牌在产品上更加激进,江苏省补贴系统显示,沃得今年主销的机型全部切换到8公斤机型,观察结果显示,喂入量较大的机型似乎更受欢迎,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均呈上升趋势。

今年三夏期间,雷沃在强力宣传新推出的RG3085,沃得推广超级锐龙280、锐龙Max+,9公斤喂入量。

从补贴统计统计的数据看,上半年8公斤机型销量占比约为60%,成为市场主流选择,预计后期“双沃大战”“中日大战”的主旋律仍然是喂入量升级,2026年主流机型极有可能会升级到9公斤,10公司则会成为储备机型。

三、竞争格局:头部垄断加剧,品牌分层明显

说实话,近几年国内水稻机行业的竞争比较乏味,因为行业的格局已经固化,沃得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虽然雷沃步步紧逼,左突右冲,久保田稳定增长,但似乎都没有抢到多少沃得的份额,而吃亏最大的是小品牌,所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根据2025年农机补贴销售数据,目前有30个品牌在补贴系统内有销量纪录,较2024年减少了两个品牌。尽管如此,行业并未显示出快速洗牌的迹象,因为市场领先企业如潍柴雷沃、沃得农机依然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且市场中仍有新品牌出现。

所以国内仍然有30多家水稻机品牌,似乎行业仍然处于群雄割据的混乱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上半年的销量情况看,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的集中已经非常高了,行业第一名沃得占有率近60%,行业前5强占有率加起来93%,留给其他26个品牌的只有1500台,可以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了,成为行业的陪衬。

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但是能留下来和做大做强的门槛很高,从产品本身来看,水稻联合收获机技术很透明,水稻联合收获机的竞争核心并非产品本身,而在于服务。

确实,该行业的服务门槛极高,且服务体系均是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构建的,新企业若想复制,既已错过最佳时机,又需承担高昂成本,因此,行业头部企业所建立的优势,近乎坚不可摧。

总结看,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呈现“头部垄断,尾部分化,梯度明显”的竞争格局,且沃得的占有率在短时间下降之后,近两年又在重新恢复,行业内寡头垄断的特征更加明显。

四、未来展望:喂入量升级、智能化赋能、新能源探路

笔者认为水稻联合收获机的商业和投资价值仅次于拖拉机,在国内每年有近100亿的销售额,且型号单一,标准化程度很高,最适宜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能很好地控制成本,实现比拖拉机更可观的利润,所以农机生产企业一定要重视这类农机。

面向未来,水稻联合收获机有几个发展方向:

其一是喂入量升级。虽然目前已经进入到9公斤时代,但相信9公斤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笔者认为国内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升级到12公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要升级到15公斤,就得要有全新的设计和全新的架构,但并不是不可能 。

二是智能化赋能。目前喂入量升级大战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可持久,真正的升级到10公斤之后,在水田区显得太大,而在旱田区又没有优势,所以水稻机进一步喂入量升级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要解决喂入量同质化竞争的出路在于智能化,高明的技术可以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智能化能做到这一点。

三是新能源。很显然,国内收获机的电动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拖拉机,在电动化一日千里的今天,似乎感觉到联合收获机有被电动化遗忘的嫌疑。

但这背后主要应该是补贴政策的原因,很明显,补贴政策优先推动拖拉机的电动化,但相信拖拉机电动化有实质性进展之后,下一个支持的品类应该非收获机莫属,从笔者理解,与拖拉机相比,联合收获机电动化的必要性更大,因为联合收获机机械结构太复杂,电动化可以极大地简化结构和优化动力传动和传输。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新品:装配效率提升80%,适用于狭小空间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喷
249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