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明确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因此,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农业与数字化种植相结合
特色农业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要以地域特色为第一竞争力,并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形成完整的特色农业产业链。通过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产品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来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特色农业具有两大显著优势:
一是因地制宜。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应综合考虑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通过科学评估来确定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域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因地制宜的目标。这有助于构建具有最高性价比和最佳经济效益的农业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整合。
二是农民增收。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在选择种植品种时,常因信息不对称而丧失竞争优势,导致陷入低价竞争。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避开低价竞争,发挥特色品牌效应,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消费者喜爱度及忠诚度,从而扩大销量。经济高效的特色农业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利益之间的联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助力农民增收。
然而,在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特色农业的发展亟须寻找新的驱动力。为了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规模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突破,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正是为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数字化种植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通过配置先进的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浇水、施肥和杀虫等操作。借助数字化平台对种植器械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作业,从而实现高效运营。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而农特产品价格却难以提高的背景下,数字化种植有助于减少重复的人工劳动,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特色农业生产的效率。
数字化种植可以实现品控。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种植技术,可实时获取田间信息,使得农民能够对农作物进行精细管理,并通过动态调控确保品质。此外,数字化种植还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产生病害的原因,快速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整体提升农作物的平均质量。而严格把握各种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种植方法,有助于保证农特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数字化种植能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种植方法,数字化种植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全面的数据管理,实现整个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视化,这使得消费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升的基础上,透明高效的生产过程有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从而塑造具有较高客户忠诚度和品牌竞争力的农特产品。
数字化种植可以精准助农。通过教育培训、引导等手段,提高群众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而是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科技含量的生产模式,数字化种植可以提高农民的思维水平,增强发展信心,助力精准助农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种植可以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培养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收入。同时,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能促进销量上升,带动农民增收。数字农业有望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显著优势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高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而数字化种植作为一种新的种植方式,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品控、加强品牌、精准助农、缩小差距,为特色农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特色农业与数字化种植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农村收入差距,为我国提供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特色既是一方水土的独有标识,也是农业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内在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切忌随波逐流、盲目跟风。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综合考虑土地、气候、人文、劳动力等条件,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因地制宜培育具有自身标识、市场需求,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只有强化市场意识和市场思维,跳出本地看本地,善于站在消费者认知的角度和市场端去思考谋划,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有可能让农产品出村、出彩,也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科技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撑。纵观世界,农业现代化取决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强国必须建立在农业科技创新强国基础之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离不开科技力量、科技赋能,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坚持补短板固底板,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下更大气力推进育种创新,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推广,强化绿色农业技术供给,加快推动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与落地转化,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品牌塑魂,推动实现产品价值到品牌价值的跃升。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历史上看,许多全球跨国公司都萌芽于农业,农业是诞生大企业、大品牌的源头和起点。世界农业强国之所以强,不在于其产量多、规模大,关键在于品牌强。农业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战略抓手,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要摆脱粗犷式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加快实现品牌溢价和附加值提升,切实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行业话语权与市场竞争力。这既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离不开金融的催化功能和支撑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与日益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比,“三农”领域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服务单一,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健全金融资本下乡投资的有效机制与合理路径。针对“大国小农”这一基本国情农情,遵循农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和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疏通资金进入“三农”的渠道,让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纽带串联起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打通技术、生产、管理、加工、运营、市场等环节的瓶颈,加快建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压舱石,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三农”问题同样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急需解决。在此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就成了一剂解决“三农”问题的良方。各地需要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实行产业化运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拓新兴消费市场,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把普通农产品做成特色大产业。与此同时,农业是一个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培育殊为不易,这也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涉足农业。但农业产业的发展却是一个综合效益明显的产业,尤其是社会效益巨大。因此,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市场主体,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在人才、资金、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切实的帮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注重前端、中端、后端紧密协同,全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