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这凸显了智慧农机作为农机装备升级的重要部分,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一、智慧农机在各地的应用实践
1、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科技农机赋能精准化生产
在春耕时节,当地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 + 科技农机双轮驱动,采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以及智慧育秧大棚等,推行全流程托管服务和订单化种植等农业服务新模式,助力农户降本增效,为春耕生产注入新动能。
科技农机赋能精准化生产。北斗导航与智能农机应用,全区广泛采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插秧机、旋耕机等智能装备,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例如,农机手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可完成自动路径规划、避障和转弯,单台旋耕机日作业量达4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此外,无人机飞播、智能飞防等技术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推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5%。
智慧育秧工厂提质增效。冷水滩区建设智能恒温育秧大棚,通过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确保秧苗在“科技暖房”中稳定生长,有效抵御“倒春寒”影响。例如,聚丰农业的智慧育秧工厂可为周边3万亩农田提供标准化秧苗,并通过“集中育秧+分散托管”模式,实现亩产稳定在1000斤以上。
社会化服务推动降本增收。全流程托管服务覆盖农户,合作社与农业企业提供“耕、种、防、收”四环节托管服务,农户每亩成本降低200元。订单农业模式进一步保障收益,通过保底收购价实现亩均增收300元。
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全区整合农机资源,推进水稻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例如,小珍种养专业合作社依托机械化作业,早稻种植面积超1000亩,成本下降的同时收益显著增长。
生态与智慧融合的产业升级。冷水滩区同步探索“稻鸭共生”“稻鱼共养”等生态循环模式,结合智慧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农田肥力。例如,稻鸭共养模式下,麻鸭捕食害虫并排泄有机肥,使早稻插秧前农田肥力充足,实现化肥减量30%以上。
2025年,冷水滩区计划在80余个村组建成“水稻+N”共养基地,覆盖农田8000亩以上,早稻播种面积达23.9万亩,并持续推进农机装备升级与农资储备保障,为全年粮食稳产奠定基础。
2、山西省吕梁市智慧农机保障作业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由于降水不足、土壤墒情不佳影响春耕,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运用保墒技术抢抓农时,指导并协助进行覆膜作业,确保春耕顺利开展,这其中智慧农机的合理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作业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山西省近年推动农机全程全面升级,包括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农机。此类设备可实现播种、覆膜等环节的精准定位与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误差,提升作业效率。
规模化作业支持。吕梁部分地区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全流程托管模式,整合智慧农机资源,保障大面积农田的高效管理。例如,北斗导航农机可连续作业,日均覆盖面积显著提升。
春耕生产稳步推进。通过技术指导与覆膜作业推广,吕梁旱地春播完成率超预期。例如,玉米等主粮作物出苗率较往年提升,缺苗断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长效节水机制建设。山西省同步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如尊村引黄灌区),通过混凝土渠道建设减少输水渗漏,辐射吕梁等地的灌溉效率提升。2025年全省计划新增60万亩高效节水农田。
3、黑龙江省智慧农机提高春耕的效率和质量
作为产粮大省,一幅幅科技春耕图正在徐徐展开,智慧农机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春耕的效率和质量。1.智能化育秧与种子处理。黑龙江省多地采用智能化育秧车间和暗室立体化技术,例如宝泉岭农场扩建的水稻智能化育秧车间,集温汤浸种、叠盘暗室等功能于一体。友谊县则通过智能浸种催芽基地提高水稻芽种质量,为培育壮苗奠定基础,芽率提升显著。五常市的水稻暗室育秧工厂还应用播种覆土机,实现均匀快速播种,进一步缩短农时。
精准农业与北斗导航技术。春耕作业中,北斗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农机自动驾驶。例如穆棱市农机手通过北斗终端设定参数,实现播种、施肥的精准路径规划,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绥芬河市通过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黑木耳生长环境参数(温湿度、光照等),保障品质稳定。
种植模式与农机装备创新。为提升单产,黑龙江省推广“大垄密植”技术,如大豆采用“垄上三行”种植,配合精密播种机每公顷保苗量达8万株。农机装备方面,佳木斯企业研发新型播种机,增设第三施肥装置均衡养分吸收,解决传统播种机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哈尔滨市还更新农机具1629台套,为春耕提供科技支撑。
无人机与无人农机应用。植保无人机在黑龙江加速普及,例如宁安市农户使用大疆T70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效率比人工提升5倍以上6。北大荒建三江分公司试验田的无人驾驶农机已实现自动升降、换犁等操作,生产效率提升10%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托管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桦川县旭瑞农业合作社采用电吹式播种机等设备,社会化服务面积扩大后,玉米和大豆单产分别达15吨/公顷和3吨/公顷,增产5%-10%6。林口县农户通过土地托管成为“甩手掌柜”,降低个体种植成本。
黑龙江省通过整合智能农机、精准农技、创新模式,构建了覆盖育秧、播种、田间管理的全链条科技春耕体系。2025年数据显示,全省春耕进度快、质量高,农作物均播在最佳丰产期,为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智慧农机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创新展示
1、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2025 年 4 月 23 日,以“创新驱动 智领未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机械化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南京启幕。潍柴雷沃多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重磅亮相,其可覆盖耕整、插播、收获三大作业场景的雷沃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引发关注。耕整环节,雷沃大马力 CVT 拖拉机与动力换挡拖拉机提供强劲动力与精准操控;收获环节,雷沃谷神领航 RG3085PLUS 与 RG3095 履带机、GM 系列轮式机在智能化、舒适性、可靠性、作业效率与减损方面全面升级,为南方区域农业生产带来更多新可能。此外,历经 14 年技术积累,潍柴雷沃率先推出动力换挡产品,实现 80 - 320 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的商品化,与已批量使用的雷沃 CVT 拖拉机引领着国产拖拉机主流产品的提智升级。
2、智慧农机发展中的交流与探讨
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农机新发展青年科学家沙龙。2024 年 10 月 13 日至 14 日,该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30 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主旨报告环节,专家们分别就智慧植物工厂建设、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发展趋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报告,并进行提问交流。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设施农业、智能农机、丘陵山地机械化等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创新性见解。对话交流环节,资深专家与青年科学家进行探讨。与会青年科学家认为,农机研发应用必须解决高技术与低成本的平衡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凝聚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源,在农机农艺融合、智能化作业与运维、新能源农机等方面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引领智慧农业、丘陵农业、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智慧农机在地方的创新举措与成效
西安市上线西安数智农机调度平台。陕西省西安市农机总站高度重视创新发展,2024 年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首次举办西安智慧农机市场对接推介活动,在第 31 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组织主题演讲,进行新产品展示,企业代表围绕智慧农机和智慧农业新技术、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二是农机化服务实现精准调度、精细管理,依托西安农情智慧监管平台,上线西安数智农机调度平台,采用多种先进信息技术,为机手和农民提供精准服务,可实现农机位置实时监控、作业面积统计等多种功能,为农业农村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和农机具统一调度支持。下一步,西安市农机总站将持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创新工程,推广智能化 + 农机作业生产新模式,提升农机装备全程作业质量与效率,推进农机作业精准化、调度可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农机新贡献。
4、中联农机全程智能化解决方案尽显优势
在“三夏”作业场景中,中联重科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发挥了关键作用。某合作社引进该方案后,实现了从收获到灭茬、打捆、播种、烘干的一体化作业。即便面临连日阴雨的不利天气,也大幅缩短了作业时间,保障了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全程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应对复杂天气和保障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
智能农机装备是核心支撑。高端化与智能化结合的拖拉机。中联重科在拖拉机研发上成果显著。其推出的300马力拖拉机,能够在不中断作业的情况下进行换挡,有效保证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国内率先推出的230马力换挡拖拉机,以及发力新能源技术推出的400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打破了欧美品牌在高端大马力拖拉机领域的垄断,展现了中联农机在高端智能农机领域的技术实力。
适合南方山地的智能驾驶插秧机。插秧环节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中联重科根据南方山地特点研发的智能驾驶插秧机,是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典型代表。它搭载自主研发的智驾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作业计亩、车辆监测三项技术的有机融合,只需一人即可完成插秧作业,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同时,该插秧机还搭载“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并且通过高精度仿人工插秧技术,取秧插秧不易伤苗,为水稻插秧提供了更智慧的解决方案。在2025年湘赣边株萍中联重科杯第一届水稻机插秧技能竞赛中,智能驾驶插秧机以一人一机模式开展作业,自主完成行进、转弯掉头、插植部自动升降等作业内容,改变了传统插秧机的作业模式,实现效率翻倍。
丘陵山区适用的特色农机。针对丘陵山区田块细碎分散、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等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中联重科牵头承担湖南省丘陵山地适用高效智能农机装备研发项目,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CB503轮履复合式混合动力底盘等。还针对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推出了RK904轮式拖拉机、行业首创的水稻有序抛秧机等多款产品,提高了农机与农艺的适配性,更好地满足了丘陵山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一体化融合。中联重科推动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的一体融合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内多个地方建设了智慧农场示范基地,通过中联重科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智能农机的远程操控和无人化作业。该平台利用“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让种植者不用经常到田间就可以了解大田作物的生长情况。平台汇集了远在千里之外农场的所有实时数据、画面、参数等,包括气象、土壤、施肥、作物等全要素,利用AI大模型给出作业建议,并且可以直接给智能农机设备下发作业指令,实现了大田作物种植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逐步用机器替代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农机出海拓展国际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中联农机已形成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全球化营销服务网络,业务覆盖亚洲、欧洲、南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一款作业效率高、动力强、性价比较高的新型拖拉机,远销独联体国家、东南亚和非洲区域,已累计在海外销售几千台。在农机出海过程中,中联重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本地化制造,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农机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农机装备标准和技术走向世界,让全程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上也大显身手。
三、加速智慧农机推广应用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尽管我国在智慧农机研发和推广应用上皆有不错业绩,但不论是研发和推广应用,都是一些点状分布。距离全产业全程化体系化普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道阻且长,需要各方砥砺前行。
1、强化研发支持政策
加大研发攻关投入。建议有关方面应增加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例如加大对高强度钢材、排种器、液压油泵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研发的支持力度,以解决农机装备的短板问题。
搭建研发平台。搭建农机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一批农机装备熟化应用试验场,为农机研发提供实践和验证的场所,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团队共同攻关,整合资源,提高研发效率。
2、优化农机补贴政策
完善补贴机制。优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推动补贴机具优机优补有进有出。根据农机的智能化、绿色化等指标,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引导企业生产高端、智能、绿色的农机装备,促进农机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扩大补贴范围。将更多的智慧农机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包括智能化、物联传感、北斗导航等产品与成套设备,降低农民购买智慧农机的成本,提高智慧农机的普及率。
3、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政策
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建设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谋划实施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等重大项目,为智慧农机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丰富技术应用场景。实施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制定发布智慧农业主推技术目录,丰富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和农民探索智慧农机与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4、加强人才培养政策
开展培训活动。政府应组织开展农机高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智慧农机的操作和应用能力。可以联合企业和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农民。
吸引人才投身农业。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才投身农业领域,为智慧农机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人才支持。例如提供优惠的就业政策、科研经费和生活保障等,鼓励人才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
5、保障农机安全政策
推进安全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农机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力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对农机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智慧农机的安全运行。
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举办安全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农机安全知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