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新机制促进农机研发提挡加速启示多多(下)

分享至

当第一批投放机具的爬坡难、转弯难问题逐步解决时,新问题又出现了。农机离地偏低导致发动机虽然动力足够,但发挥不出来,通过性不如普通拖拉机,配备其他机具时匹配性较差,作业质量不高,如播种覆膜时由于提升高度不够,后带机具容易把地膜划破;折腰转向过于灵活,作业时容易跑偏。技术人员及时将这些问题向公司反馈。

第二批机具投放前,研发人员把整机离地间隙改高,足够拖拉机带动其他机具。轮胎加大加宽,提高整机离地间隙,更易发挥整机的动力,解决后带机具和整机的匹配性问题。同时,优化折腰转向点位,调整转向系统排量、参数,更换已磨损的折腰部位的小衬套。2024年8月,第二批60台机具投放到基地。

由于第一批与第二批机具差别较大,当年秋季马铃薯收获作业后,在不耽误农时的前提下,2024年11月,一拖公司将第一批50台机具全部拉回厂里进行集中整改。同时,在使用中对第二批机具进行优化。 2025年3月,最后一批投放的30台机具表现成熟很多,用户整体反馈良好,机具匹配、转向、可靠性、适应性等问题都已改进。 5月19日,雒安带着技术人员到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岷县,白银市会宁县,陇南市宕昌县等地调研走访。

在李聚东的合作社,一台80马力的机具已经作业了1300多亩,另一台作业1000亩,两台50马力机具作业了六七百亩。“从机具作业亩数就能看出机具质量,如果不好用的话,干不了那么多。”雒安说。这次调研,他又发现了机具悬挂问题,由于后带的很多机具不是按照国家标准设计的机具,一些不标准的机具挂不上。李聚东希望,企业能把悬挂调整范围加大,不管标准不标准都能带;同时,排气管朝向也需要调整。好在这两个问题都不大,只需小幅改进。

从2024年到现在,一拖公司的机具在甘肃省64个农机应用主体同步投放,获得改进完善意见建议58条。由于是批量规模化应用,有利于集中发现问题,之前在小范围试验中没有发现的各种问题都显现出来,加速了产品的熟化完善进程。在当地农机推广部门的支持下,鉴定检测部门也同步介入,保障了农机保质保量验证和使用。

在各方的协调配合下,场景选择、首次故障时间、平均无故障作业时间、具体故障问题、作业性能参数等都被记录下来。有100台机具作业的试验数据就可以整理为大数据,分析试验数据集,按照问题出现频次和严重程度,分类施策统筹解决,出现频次高的作为面上共性问题,反馈给企业,企业进一步改进完善。

2024年,甘肃省已投放试点样机1286台,占总投放量的80.5%,年度计划的101.2%。“一般来说,第二轮投放就可以解决反映的大部分问题,最多3年就能定型并大范围生产使用。”刘文武说。 一拖公司技术中心拖拉机所副所长董昊表示,一体化试点把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2~3年,主要缩短的是新产品批量生产前的多场景实际作业验证阶段,比如固定场地长时间试验和企业自主寻找试验场地等环节。 由于每个地方种植模式和地形不同,不同省份差别较大,需要在多个省份进行验证。去年,一拖公司山地拖拉机开始在重庆、四川等丘陵山区进行小批量样机验证。今年开始,在贵州投放了9台样机验证,目前已试验一个多月。 眼下,一体化试点项目正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推开。浙江、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多点、多面遴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熟化应用试验场,全方位打通农机多场景应用堵点。

五、这个孵化器机制,让更多优质机具应用于生产

一体化试点分为研发类和熟化应用类。过去,研发主体,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研发任务,没有产业化指标,机具研发出来,任务便算完成。一体化试点改变了这一情况,2023年开始,各省项目实施主体必须对各类机具有产业化硬性指标,包括销售数量、作业面积等,以此促进机具用于实际生产,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赵武云深有感触。他表示,过去,高校在农业机具研发中主要承担技术攻关角色,但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实现产业化转化。如今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试点改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既组建了自主研发团队,又与高校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企业主导+高校支撑”的研发模式,有效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甘肃农业大学2023年3月与定西三牛农机公司合作开发智能马铃薯薯种切块机,成功集成深度学习图像识别和三维精确定位切割等前沿技术模块;研发叉齿式挖药机全液压自动控制系统,创新实现挖掘铲360°全向回转与振动分离协同作业,助力岷县火石农业装备公司的山地当归采收效率提高35%;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攻关的株间避障除草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江苏桑普集团的自走式果园割草机器人,使果园作业效率提升50%以上。

农机如何更快应用于生产?一般来说,农机推广应用,要有专项鉴定大纲或推广鉴定大纲,拿到证书才能享受补贴。但是,农机创新产品鉴定检测难,根源在于没有现行可依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鉴定大纲。制定标准、鉴定大纲,从申请立项到发布实施均需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但纳入鉴定检测范围,还需要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及资质认定,因此时间周期就更长。以履带式掘耕机为例,生产企业于2022年1月提出专项鉴定大纲制定申请,经过申请备案、下达计划、起草大纲、送审、报批等流程,2023年1月该产品专项鉴定大纲发布。该企业于2023年11月获得专项鉴定证书,历时1年11个月,鉴定周期过长对产品的试验、推广和应用进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打通农机创新产品堵点,缩短新产品鉴定周期,是摆在农机鉴定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为加快农机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浙江省开辟农机创新产品鉴定“绿色通道”,创新提出“试验验证+专家评议”模式,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等开展试验验证。通过新产品认定的产品,列入“先行先试”补贴目录,由省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予以支持,并及时跟进专项鉴定大纲、推广鉴定大纲编制,推动其向专项鉴定、推广鉴定转化,2025年针对一体化试点项目孵化产品,将乘坐式采茶机、自由托盘式易损果(杨梅、草莓)无损分选机作为省级“先行先试”补贴产品,补贴产品实施周期一般为两年,补贴额按不超过产品市场销售均价30%测算。产品视推广应用情况按年度进行动态调整,对作业效果好、用户认可度高的产品,适时编制产品专项鉴定大纲或推广鉴定大纲;可靠性、适用性等意见反馈不佳的产品,退出“先行先试”补贴。

目前,一体化试点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各地重点围绕大田主要作物耕种管收、丘陵山区和设施种养等生产薄弱环节,系统布局关键部件的协同增效设计和整机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任务,科学有序推进170余种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机具实现量产,打通了农机多场景应用堵点,农机新产品产业化应用步伐加快其中,履带仿形、农机耐磨减阻材料、混合动力农机等17项核心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大型智能高效联合收获机、丘陵山地玉米收获机等试制500余台样机,45款短板创新机具实现小批量生产和产业化应用,乘坐式采茶修剪一体机、油茶果采收装备、丘陵山地拖拉机等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六行打包采棉机、7米大型折叠驱动耙、易损水果高品质分选装备等打破国外垄断。

但是,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试点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2~3年,受到作物生长周期、季节和天气影响,部分机具开展田间试验验证的时间短、次数少,部分项目研发进度、机具试验和熟化定型等工作进度偏慢。部分项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等创新主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目前,相关试点省份已采取措施,对于个别技术复杂或需要跨年度验证的项目进一步延长验收期限。各项目实施主体需提前3个月向省里进行延期申请,各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延期不得超过1年。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确保一体化试点切实取得成效。同时,探索建立适应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赋予企业更大技术路线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鼓励和支持具备农机研制能力的中央企业申报和开展试点。

六、好机制促进农机研发提挡加速启示多多

启示一、要建好促进农机研发提挡加速的核心机制

政策引领与多元投入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资金保障,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组织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以下简称“一体化试点”),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政策是农机研发的“指挥棒”,多元投入是“动力源”。中央及地方通过政策文件、财政补贴、奖励机制,引导资源向农机研发集聚,是“一体化试点”成功的基础。

中央层面: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地方层面:慈溪市出台《关于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对新认定的宁波市级及以上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速智慧农机普及。山西省2024年下拨中央及省级资金,补贴3.7万户农户购置4.76万台套农机具,推动装备升级。多元投入:长顺县通过东西部协作(广州市黄埔区帮扶500万元),支持农机企业(如贵州嗯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山地农机(多功能播种机、履带式拖拉机),2024年该企业产值近2600万元。

启示二、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打破创新链与产业链壁垒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成果转化率的关键。通过试点项目、校企合作,推动技术与市场对接:

国家试点: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打破区域、行业、部门限制,全产业链推进农机高质量发展。试点后,农机从研发到推广的周期从5-7年缩短至2-3年。

校企合作:湖北秭归县与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合作,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轨道运输机,解决了柑橘种植“农机上山难”问题,推动产业整体升级;山西沁县与长治市农技推广中心合作,研发“膜上覆土穴播机”,实现谷子精量播种(每个种穴5-6颗种子),保障“沁州黄小米”出苗率。

启示三、 全产业链融合机制,构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闭环

全产业链协同能提升农机研发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避免“研发与需求脱节”:

长顺县打造“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农机产业链:通过“贵州嗯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山地农机,“长顺诚福耕农机超市”销售(2024年销售额150万元),并提供免费售后(2024年服务超200次);设立1个服务总社、7个中心分社、N个服务网点,实现农机服务全覆盖。上海松江区通过“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区级农机服务中心,推动“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创新“收割烘干联动机制”,减少农户等候时间,保障粮食安全。

启示四、标准化服务与奖补机制,激励服务组织规范发展

标准化服务是提升农机研发效率的“催化剂”,奖补政策能激发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上海松江区2023年完善“农机标准化服务奖补政策”,将“农机更新、服务规范”列入考核,对达标服务组织给予奖补。该政策推动服务组织内部管理优化(如“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少人化,人工降低55%)。

山西永和县通过“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全产业链托管”模式,将细碎坡地改造成水平条田(小田变大田),推动高粱种植面积超10万亩,打造万亩优质高粱园区。

启示五、丘陵山区针对性机制:补短板、解痛点

丘陵山区是农机研发的“难点”,需通过“改机适地”与“改地适机”等措施多轮驱动:

改机适地:山西省2024年支持8种丘陵山区专用机具研发(如小型播种机、山地运输机),并建设2个千亩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点;浙江慈溪市针对设施栽培、畜禽养殖,研发“智慧农机”(如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畜禽养殖环境监测设备),实现信息化率超90%。

改地适机:山西永和县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将35万亩丘陵山地变成“农机可进”的良田,推动高粱种植规模化;贵州长顺县针对“耕地山石多、杂草深”的问题,研发“碎石机”“智能遥控割草机”(获专利),解决山地作业难题。

强化政策协同:中央与地方需出台衔接性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与研发奖励联动),形成“政策组合拳”,引导资源向研发倾斜。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推广部门,建立“需求-研发-推广”闭环,提高成果转化率。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从研发到服务的全流程协同,解决农户“买得起、用得好、有保障”的问题,激发农机需求。 智能农机批发

聚焦短板领域:针对丘陵山区、特色作物(如柑橘、小米)的农机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标准化奖补、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服务组织提升服务质量。

好机制是农机研发提挡加速的“关键变量”。通过政策引领、产学研融合、全产业链协同、标准化激励、短板聚焦,能有效破解农机研发“周期长、转化率低、适配性差”的问题,推动农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专注的仓鼠
2025-08-01 12:31:23

试点周期缩短,希望是因为过往的试验已经成熟了,发现的问题没那么多

发帖
白木木木头
2025-08-01 11:32:07

各管一段肯定没发搞好一体化

发帖
阅读下一篇

建湖县农业农村局(本级)2025年7月(第1批)政府采购意向公告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866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