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一些经济领域提前爆雷。实质是我国经济已经来到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疫情成为导火索而已。我们在低端制造业血拼了几十年,千军万马拿着较低的血汗工资,积攒下一定的经济基础,才有了如今顶风逆行的本钱。而我们上万人的劳作成果,却抵不上处在制造业顶端的白领们点击鼠标几秒创造的价值。好在中国人卧薪尝胆的韧劲,与睿智的领导者智慧从来不缺乏默契。
一、这期间发生了三件关系国运的大事件
一是1992年我国着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发展经济的主动权交给民间。南宋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展经济。以南宋向前向后朔及,我们都是世界最发达国家。只是到了清康熙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给我们埋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百年屈辱史。因此,我民族复兴是祖先基因中本来就有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国运复兴之神来之笔!体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二是2003年加入WTO。为达此目的,我们有20多年的含辛茹苦;我们在农产品关税谈判中,做了大幅度让步(以致于至今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竞争力中我们处在劣势地位,让以美为首的大资本赚取了大量利益)……。但今天看来,让步是睿智的,我们达到了四兩拨千斤的效果: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崛起,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就如农业装备产业,我们产品从数百种发展到今天的4000种;产值也从数百亿人民币,发展到近6000亿,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我国经济贡献了占世界经济进步的30%多……
三是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当时制造业的规划目标,现在已经实现了95%以上。我国制造业在大多数领域已由“跟跑”向“领跑”转变。美国人的口头禅是“基于规则和实力”,而如今“基于规则和实力”的天平已倾斜于我。我们已居世界第一方阵,这是不争之事实。
二、装备制造业承压巨大
说到这里,您还会幻想某个超级大国会慈悲为怀放我一马吗?肯定是不可能的!!!今年应对美国关税大战的事实,也告诫世界:过度依赖没有出路,据理力争才有尊重。用这种战略眼光看眼前,就不难看清国家在下一盘大棋: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让产业资本重回制造业实体经济;在产业大军的转型上,引导产业工人向新质生产领域就业转型;不断提升产业人员的科技素质,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产业向新向智,推动制造业顶端化进程……
现在回头看我农业装备制造业,就不难理解国家在下一盘大棋,早看懂早受益。近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规划》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人力畜力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加速转型,而农机装备的迭代升级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如何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规划》中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加强大型高端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加快实现国产农机装备全面支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打造重要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立上下游稳定配套、工程电子等领域相关企业协同参与的产业格局。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动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衔接贯通,实现种养加全链条高性能农机装备应用全覆盖。
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更需要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规划》提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虽然《规划》中没有明确提到农机,但在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农机装备的应用对防控面源污染具有多重效能。以土壤改良类机械为例,通过实施深层耕作技术可有效提升土壤孔隙度,既增强了土壤对降水的吸收储存能力,又能抑制地表径流形成,从而降低因水土流失导致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迁移风险。在施肥环节,搭载测土配肥系统的农机可实施分层深施作业,配合变量施肥技术,不仅优化了肥料利用率,还能从源头控制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针对病虫害防治,高精度喷雾机械结合遥感监测技术,可实现雾滴粒径与喷洒量的智能调控,通过靶区定向施药显著降低农药飘移与残留污染。
此次《规划》的发布为农机装备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体现出农机装备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所说:这次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5个基础的建设,包括设施、技术、装备、政策、制度等5个基础的建设,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比如,通过培育农机的领军企业,同时加快老旧农机的更新改造,推动农机、农艺等全面融合,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希望农机人能理解这盘大棋,早看懂早受益。
三、从以下方面转型升级,做强我农业装备产业
1、聚焦政策引领与目标规划
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后续升级版实施意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现阶段,尤其要结合贯彻实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各级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并保障实施。在“强弱项,补短板”中干出自己的特色,并孵化成产业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装备产业链。
制定合理发展目标。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涵盖机械化率提升、装备利用效率提高、服务体系健全、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像阜阳市通过评估《实施意见》实施效果,为完善制度和提高管理实效提供参考,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2、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稳定水稻机插秧政策补贴,支持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发挥农机化对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如苏州市支持休耕深翻、侧深施肥、自动导航、稻米加工等机械装备推广,促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再上新台阶。
促进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各市、区支持区域内种植规模达一定程度的特色农产品,按照一业一机要求,优选种植品种、农艺模式和农机装备,推动良种良法良地良机融合。
3、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加大国外先进农机装备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如苏州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推动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突破关键技术环节。突破高速高密度移栽、采收、尾菜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推广畜牧和水产养殖生产环节中绿色高效农机装备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技术;支持规模化果茶桑基地推广应用农机化技术,提升果茶桑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扶持优势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
4、形成主导产业机械化发展格局
聚集资源要素。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如苏州的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碧螺春茶叶等,聚集资源要素,合理安排设施用地供应,发挥农机化对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
建设示范园区。到一定时间节点,各市、区分别建成优势产业机械化示范园,形成以稻米产业、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为载体的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发展格局。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装备水平。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农机化装备技术应用向园区聚集,加快推进园区产业形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率先把园区建成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增添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动能。
5、加强科技创新与信息化融合
加快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以智慧农业国家试点建设为契机,支持优势企业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大数据、5G、无人驾驶装备、农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打造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制定应用标准规范,推动作业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培育创新主体。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首台(套)创新奖励等扶持政策,支持农机装备工程化攻关、培育奖励和推广应用,培育农机装备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等创新主体。如永康市累计培育农机装备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农机类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8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4家。
推进互联网 + 农机管理服务。支持农机化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推广机具二维码识别,构建涵盖推广、监理、安全生产、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内容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一张网,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6、强化产业发展保障
资金赋能与产业谋划。坚持以大平台为支撑,按照空间集约、企业集中、资源集聚原则,持续引入优质资源,建强重大产业平台。如永康市计划投入18.6亿元创建省部共建国家林草装备科创园,已落地农机产业项目9个,开展11项关键技术攻关。
扶持企业发展。聚焦头部企业带动全链,安排资金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如永康市2023年安排资金200万元,累计培育农机装备上市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2家。
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推进区域公共品牌本土培育 + 外部延伸的稳链延链战略,着力提升农机知名度,引导龙头农机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博览会等活动,支持举办相关展会和座谈会,拓展市场空间。如永康市投入900万元支持举办首届中国(永康)国际农林装备博览会、农机装备产业合作发展座谈会等,累计参加企业158家、农机大户766个。
与其在低端上血拼内卷,不如通过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当你看懂这盘大棋,你会“弄潮人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做一名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就从今天开始!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