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组织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以下简称“一体化试点”)。一体化试点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的重大创新,在过去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从应用端发力的基础上,构建农机装备研产推用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打破区域、行业、部门限制,集中优势力量,全产业链一体推进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一、农机研发推用堵点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研发环节的技术短板制约创新动能。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高端智能农机的导航系统、液压控制等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导致国产装备在精准作业、可靠性方面存在差距,难以支撑智慧农业发展需求。适用性技术缺失,针对丘陵山区(占耕地30%以上)的小型化、轻量化农机研发不足,传统大型农机无法适应复杂地形,导致山区机械化率显著低于平原地区。
推广环节的机制障碍延缓技术落地。补贴政策与需求错配,原有农机购置补贴侧重通用机型,对智能农机(如北斗导航系统、变量施肥设备)覆盖不足,农民因成本高昂(单套超万元)而放弃升级。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小,缺乏智能装备运维能力。如贵州部分山区因维修网点缺失,导致无人机等设备闲置。
应用环节的生态短板抑制效能释放。"无机可用"与"有机难用"并存。如经济作物领域(如叶菜采收、枸杞除草)缺乏专用设备;而现有智能农机操作复杂,农民需重新培训,学习成本高。
数据孤岛阻碍智能化。农田物联网、农机作业平台等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难以互通,限制智慧农业场景落地。如精准灌溉系统与土壤监测数据无法协同。
为了打通这些堵点,在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从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整合农机研发、推广、使用诸环节,使新机研发推广效率大大提高。农机研发的整个流程焕然一新,周期更短、效率更高。农机研发后,将更多地被投放到田间开展多工况、重复性、规模化的试验验证,检验农机作业性能。对存在的问题再改进再完善,待产品性能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并得到农户认可后,产品才可以定型,小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如果农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机械还存在性能、质量等问题,可以反馈企业等研发部门进行优化完善,再试、再改,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有效缩短农机研发应用周期。过去,我国农机从研发制造到推广应用,有的至少需要5~7年甚至更长,如今同样类型和技术难度的机具,周期已经缩短到2~3年。
二、以用促研,以研促造,打通最后一公里“肠梗阻”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5%,但当前我国农机装备仍存在“一大一小”两个短板,即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一体化试点”旨在加快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步伐。作为我国丘陵山地的代表省份之一,2023年,甘肃省开始实施一体化试点。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公司”)是一体化试点项目实施主体之一。按照项目规定,公司要在甘肃省分三批次投放140台机具,分别投放到20多个县的基地。在政府的牵头下,机具投放前,一拖公司技术部部长雒安带领技术团队到甘肃省调研,与当地农户开展需求精准对接,将爬坡难、转弯难问题列入拖拉机研发攻关事项。
几个月以后,第一批新研发改进的50台机具投放到甘肃省部分基地。问题的快速解决得益于机制创新。过去,我国农机支持方向主要在应用端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市场上生产制造什么农机,农户便买什么农机。一体化试点从生产端突破,支持方向向前延伸到研发制造、熟化定型环节,填补了从生产端带动支持农机研发制造的政策空白,农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以应用促研发、促制造、促转化。
在政策机制创新的驱动下,企业也在转换思路,对农机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优化,将拖拉机发动机前置,重心前倾,60%重量在前,以此解决车头上翘问题;将重心做低,提高稳定性;将拖拉机设计成折腰式的,转弯半径3米左右,解决转弯难题。机具投放后,企业持续跟进机具作业情况,边用边改。
2022年至2024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结合各地意愿,先后在浙江、吉林、湖南、新疆(含兵团)、四川、甘肃、江苏、江西、北大荒集团等10地,分批次开展一体化试点。
除了加快补齐“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短板,各地还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梳理,形成农机短板目录和重点研发攻关机具清单,排出优先顺序,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动员和遴选企业及科研力量开展一体化试点。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对各省方案中的攻关项目清单进行审核查重,不仅审核各省是否真正打破行业和区域限制,集中优势力量,立足于本省实际开展攻关,还要审核有没有重复投资建设,并确认目前短板机具的研发进展,同时树立全国一盘棋思维,与国家农机装备短板目录衔接,与其他省短板目录协同,避免重复研发。
以用促研,以研促造。定西三牛公司是承担甘肃省一体化试点项目的本地企业,从2019年开始研制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机械,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生产制造处于新产品试制阶段。直到2023年覆膜露头移栽机的技术突破,彻底解决了长根茎药苗移栽地膜放苗问题,有效的研发既带动了生产制造,又培育了新的市场需求。 从总体来看,甘肃省的制造业优势不明显,因此研发的农机部分在河南、江苏、山东等优势企业基地生产制造,利用区域资源,确保产品质量,节约成本。作为我国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主要应用基地,北大荒集团这些年也在开展一体化试点,北大荒农服集团与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合资成立“黑龙江北大荒垦征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建设佳木斯农机研发制造基地,主要开展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高速水稻插秧机及农机监测设备的研发制造,目前正在筹建工厂,同步推进产品研发。依托本地北大荒众荣农机公司建设哈尔滨宾西农机研发制造基地,重点开展高速精量播种机、大型联合整地机、智能除草中耕机的研发制造。
三、拆除篱笆墙,打通各环节壁垒
农机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摒弃部门之见,拆除篱笆墙,打通各环节壁垒,使产业链迅速发展成形,客观上促进了农机产业提质增效。今年5月23日,在甘肃省李聚东的合作社基地,潍柴雷沃研发的山地拖拉机正在播种中药材,拖拉机后挂的是定西三牛公司、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机推广总站联合研发制造的播种机。定西三牛公司制造能力较强,但是研发能力偏弱,公司委托甘肃农业大学开展研发,充分发挥高校的研发优势。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开展试验验证,指导应用主体完成田间试验和数据采集服务。
过去,我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各环节相对独立——基础研发在科技部门,制造在工信部门,推广应用在农业农村部门。从项目设立来看,以往要么是纯研发项目,要么是推广应用或试验示范项目,各部门、各环节、各行业彼此割裂,部分农机研发出来后被“束之高阁”,产业化应用难,农机研发应用周期长、效率低。农业机械化想要大踏步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条条框框,实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推进。
一体化试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集中全国和行业内优势资源和力量解决区域机械短板,打破行业、区域限制,转向全链条各环节,集结跨部门多方资源协同推进,充分动员研产推用各方力量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已成为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实施一体化试点的共识和硬性要求。
考虑到单个研发主体力量不足,甘肃省从省级层面协调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应用主体。省级层面牵头推进是调动这些力量的前提,也是保证一体化试点落到实处的关键。省级统筹调动各方力量,破解中间衔接难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通过行政部门总设计,把大家聚合起来,按照要求去做,如果各自为战,很难高效完成。
各试点省份构建“农机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应用主体”协同发力的攻关模式,打通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中的卡点。湖南打破行业界限,引导工程机械等优势行业企业进入农机制造领域,借助工程机械制造经验,开展农机研发攻关,打破“农业院校搞农业”的固有思维定式,引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强校的工业设计力量,破解区域产业细分领域机械化难题,实现农机研发力量突破圈层限制。四川组织中铁高新、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非传统农业研究单位牵头攻关解决农机产业共性问题。
除了调动省内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试点打破省内外限制,用省外优势力量解决省内问题。甘肃省是农机制造小省、应用大省。2020年,甘肃省开始扶持省内企业发展配套机具研制,但不涉及拖拉机等自带动力的复杂机具,如山地拖拉机、履带式马铃薯收获机、履带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割草机器人等,这些短板单靠甘肃本省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吸引外省企业参与。一体化试点后,甘肃省积极引进一拖集团、江苏沃得、青岛洪珠、潍柴雷沃、无锡卡尔曼等国内农机头部企业及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同支撑试点落地见效。
试点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下,各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更好协调集中跨省、跨行业优势资源力量。如果没有各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的强力支持,外省很难参与,研发会受到掣肘,比如一些项目资金不可能给到省外。今年5月23日南京农机展期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当地企业、院校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对接,一方提需求,一方做研发,打破省内外界限,集中优势力量助力研发。在此之前,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部委选定部分区域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其中,江苏省协同甘肃省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实现优势互补。
一体化试点更加畅通省内外力量,甘肃、江苏两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间,科研院校间,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两省已建立创新产品补贴资质互认机制,甘肃农业大学与南京农机化所,南京农机化所与甘肃省机械研究院,甘肃、江苏两省农机推广总站都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一体化试点的推动下,江苏丹阳荣嘉公司协助甘肃开展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发。该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农机合作社组成联合创新体,主要负责研制与熟化改进,高校、科研单位支撑技术突破和指导服务,推广鉴定部门保障数据采集、性能检测和示范应用,各方密切配合,助力农业机械化向前推进。 国家支持、省级统筹、多方力量推进,一体化试点打通了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各环节,打破了省内外限制,初步形成了跨部门协同、跨层级联动、跨领域融合的协同工作机制,整体提升了农机装备研发体系效能。
四、研发成果是否好用,实践是唯一标准
农机好不好用,须经过实践检验,作业面积必须足够。试点对作业面积有严格规定,不同类型机具作业面积不同。在甘肃省,每台新投放的拖拉机要完成400亩以上的作业面积,以验证其性能。对于企业来说,寻找应用主体不是一件易事。“过去,我们租用农户或潜在用户土地进行试验,可是每年农业生产作业时间就那么短,企业得到有效数据的同时必须保证播种时间、耕作质量等农时农艺要求,一个季节试验时间一般只有100~200小时,往往机具还在调试,农业生产就结束了,得等到下一年。特别是一些地方大多是一季作物,一旦季节过了,试验的场景就没有了,无形中延长了研发进度。”一拖公司营销管理部副部长姜斌说。
一体化试点解决了这一难题,让企业与农户之间实现了“双向奔赴”。各地借助基层农机部门与农户联系紧密这一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点、多面的应用场所,大大降低了企业找应用场景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国家出一部分钱,企业主体不花钱或少花钱,开展熟化应用,同时按照作业面积给予适当补助,激发企业积极性。一方面,企业需要试验基地,另一方面,农户也需要农机,“合作社不用花钱,就能多用几台农机,还能得到一些试验补助费。”李聚东说。
去年3月开始,一拖公司研制的东方红SH504M、MH804M丘陵山地折腰转向拖拉机(其中80马力2台、50马力2台),每天都在李聚东的合作社开足马力,接受实战检验。一拖公司有6人4辆服务车常驻甘肃,负责机具日常维修,有专门的技术员记录机具作业情况和数据参数。同时,大批销售人员常年跑在田间,培训农机手,听用户反馈,开展维修、技术服务,小问题在当地改,大问题拉回厂里改。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