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与装备初探

分享至

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在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融合多种传感手段(多源)和覆盖不同空间尺度(多尺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对作物生长性状的高通量、精准化、自动化监测,走在了世界第一方阵。本文作综述性阐释,旨在抛砖引玉,使其加快产业化步伐,造福农业现代化。

一、什么是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

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是智慧农业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融合多种传感手段(多源)和覆盖不同空间尺度(多尺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对作物生长性状的高通量、精准化、自动化监测。以下从技术内涵、核心组成和应用价值三个维度解析该技术:

1、技术内涵与目标

多源感知。整合光学、热红外、光谱、激光雷达(LiDAR)等多种传感器,采集作物表型的多维度数据。光谱成像:捕捉叶片色素含量、水分胁迫、营养状态(如氮磷钾);可见光成像:分析植株结构、叶面积、病斑分布;热红外成像:监测蒸腾效率与水分胁迫;环境传感器:同步获取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以解析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多尺度覆盖。根据观测目标动态调整空间尺度。微观尺度(器官/单株):如叶片气孔分布、茎秆形态,需近地传感器或实验室设备;田间尺度(群体):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实现公顷级冠层监测;区域尺度(农田/生态区):结合卫星遥感(如Sentinel-2)进行大范围作物分类与长势评估。

2、核心技术支持

智能装备平台。无人机系统:配备高精度定位(激光+UWB融合导航)与多模态传感器,实现温室或露天农田的自主巡航;地面机器人:如田间表型机器人(LemnaTec Scanalyzer),通过传送带自动化采集植株图像与光谱数据;固定式观测网:部署物联网节点,实时传输田间多源数据。

AI驱动的大数据分析。利用深度学习(如Transformer模型)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提取隐蔽表型性状(例:光合效率、抗逆性);

结合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解析作物生长时序规律。

模型-遥感耦合。将感知数据输入作物生长模型(如DSSAT),通过“驱动-初始化-同化”策略校正模型参数,提升产量预测精度。例如:卫星遥感提供区域LAI(叶面积指数)→ 模型反向优化光合参数→ 输出更可靠的产量预估。

3、应用价值与典型案例

精准育种加速。高通量表型平台(如BASF TraitMill)日均分析数万植株,筛选抗病、高光效种质资源;上海开放大学研发的温室表型监测系统,通过无人机+汁液离子检测技术,实现黄瓜营养状态的“对话式调控”,节水肥30%。

智慧生产管理。多时相Sentinel-2数据结合面向对象分割,精确识别作物种植模式(如小麦-玉米轮作);病虫害早期预警:多光谱识别病斑区域,结合历史数据预测爆发风险。

推动农业低碳转型。优化水肥投入,降低碳排放;支撑“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监测,助力国家公园生态增益。

4、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挑战突破方向
复杂环境数据噪声干扰自适应滤波算法与迁移学习
多源数据融合效率低边缘计算+轻量化AI模型
微观-宏观尺度关联建模难跨尺度同化框架(如3D点云融合)

未来重点:深化具身智能农业机器人、作物-环境互作仿真模型研发,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农业大脑。该技术正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智能驱动”,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二、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深度解析

1、多源传感技术与高通量数据采集

通过光学、光谱、激光雷达(LiDAR)、热成像等多种传感器,从地面、低空(无人机)及卫星平台同步获取作物表型数据。
关键事实与趋势。高光谱成像(400-2500nm)可捕捉作物叶片生化参数(如叶绿素、水分含量),精度达90%以上。结构光原理地面测量仪实现13秒/次快速检测,误差率<8%。无人机搭载多传感器(如RGB相机、热红外传感器)实现低空遥感,覆盖效率比人工提升50倍。

浙江大学何勇团队开发了“全方位视觉3D定位传感器”,结合北斗系统实现厘米级田间导航。中国农科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建成5.7米高通量表型平台,年鉴定大田作物4600份。

争议与挑战。成本与普及性:高精度传感器价格高昂(如高光谱相机单台超50万元),小农户难以负担。环境干扰:多光谱数据易受光照、天气影响,需复杂校正算法。

2、多尺度信息融合与智能分析算法

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如光谱、图像、环境参数),通过AI算法实现表型特征的跨尺度解析(从细胞到田块)。
关键事实与趋势。算法突破:深度学习(如ResNet、Transformer)用于表型特征自动提取,识别准确率超95%。多源数据同化模型(如EnKF)融合遥感与田间传感器数据,预测作物生长误差降低30%。“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卫星宏观监测(Landsat/MODIS)+ 无人机区域扫描 + 地面机器人精细采集。马尔可夫随机场算法优化特征点跟踪,解决田间动态环境下数据配准难题。

争议与挑战。数据异构性:光学、雷达数据波段差异导致融合信息丢失,需开发新型小波分解算法。算力瓶颈:高分辨率表型数据(如3D点云)处理依赖边缘计算设备,边缘-云协同架构尚不成熟。

3、智能装备研发与田间应用

集成感知、决策与执行模块的智能农机(如植保无人机、无人播种机),实现表型驱动的精准作业。
关键事实与趋势。装备创新,免耕播种机+北斗区域差分定位,作业面积计算误差<2%。水稻侧深施肥机结合多光谱处方图,肥料利用率提升20%以上。

自主化突破。全自主无人机控制系统突破复杂环境飞行,支持5级风力下稳定作业。表型机器人搭载LiDAR与机械臂,实现株高、倒伏度等性状实时测量。

争议与挑战。可靠性问题:田间复杂环境(如泥泞、电磁干扰)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技术适配性:大型智能装备难以适应南方小田块(<1亩),需开发模块化设计。

4、应用效益与产业化挑战

技术推广对农业生产效率、资源节约及产业链升级的积极影响。
关键事实与趋势。经济效益:湖南龙舟农机等企业通过技术转化新增销售额11.9亿元,利润1.2亿元。精准施药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30%,药肥利用率提升20%。社会效益:培育300+农机服务合作社,间接带动20亿元收入。山东理工大学推动免耕技术,土壤侵蚀减少40%。

争议与挑战。生态风险: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如单一化种植)。伦理争议:基因编辑结合表型筛选技术引发“技术垄断”担忧。

三、加速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与装备产业化,赋能智慧农业发展

加速作物表型的多源多尺度感知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将使表型装备成本降低30%,推动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升至50%以上。

赋能农业示范田管理效率提升40%,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助力粮食增产与资源高效利用。

1、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多模态感知装备升级。多尺度数据融合:结合地面传感器(叶温、湿度)、近地无人机(高光谱/多光谱成像)、卫星遥感(大范围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实现从器官到群体尺度的表型采集。智能硬件创新:开发便携式、箱体式、田间无人车/无人机载装备,支持温室、大田等全场景覆盖;通过非接触式测量减少对作物干扰。

AI驱动的表型解析平台。构建一体化解析系统(如托普云农TP-AIPheno平台),集成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器官识别(根/茎/叶)、生理参数(叶绿素、水分)及病害特征的自动化分析,单株解析时间缩短至5秒内。建立表型-基因型-环境关联模型,辅助育种决策,缩短育种周期50%以上。

2、产业化推进路径

国产化替代与技术降本。突破传感器、成像设备核心部件技术(如国产高光谱相机),降低设备成本(当前进口设备价格高昂制约普及)。推广模块化设计,支持用户按需定制设备组合(如浙江大学何勇团队的多源感知方案)。

场景化应用示范。精准育种:在种业基地部署田间表型机器人,实现玉米雄穗分割、水稻分蘖计数等精准性状分析。智慧农场:复制浙江“天空地”监测模式,通过虫情识别(如草地贪夜蛾)、水肥调控系统提升田间管理效率。

产学研协同生态建设。依托创新联合体(如托普云农×南京农业大学产业研究院),攻关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抗逆性状评估等共性技术。制定作物表型数据标准与安全规范,推动数据本地化存储与分级权限管理。

3、政策与生态支持建议

政策引导。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主导的装备中试基地(如中国科协年会建议的“智能无人装备试验场”)。将表型装备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激励规模化采购。

跨领域技术融合。结合5G、边缘计算优化实时数据传输,应用区块链保障溯源数据可信度(如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探索“植物互联网”(IoP)模式,实现作物生长全程动态监控。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对哈爱吃汤圆
2025-10-22 19:37:04

太高深的农机农艺新技术,可能本身只是个实验性质的尝试

发帖
阅读下一篇

“云”上调度 雨中守护|雷沃数智化服务为“三秋”抢收装上智慧大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907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