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面对市场寒冬农机企业的破局之策

分享至

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机市场呈现出“旺季不旺”的特征,整体表现低于预期。综合近几年的农机市场表现,下半年大概率不容乐观。农机企业如何应对寒冬,有无破局之策?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一、2025年上半年农机市场寒意重重而头部企业逆势增长

1、农机市场寒意的具体表现

价格竞争加剧。农资市场低迷传导至农机领域,部分企业陷入价格战。例如,成本10元的农药产品被5元包邮销售,农机行业促销力度加大,买一送一、满减优惠等策略导致利润压缩,企业花钱赚寂寞。

传统机型需求疲软。2024年拖拉机产量全面下滑,大型拖拉机产量11.2万台(同比下降0.3%),中型拖拉机23.7万台(同比下降16%),小型拖拉机14.1万台(同比下降15.1%)。尽管2025年政策推动更新换代,但上半年传统机型市场仍受惯性影响。

农户消费趋于理性。农户对农机需求呈现个性化、精细化趋势,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同时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农户购机预算收紧。

2、政策驱动下的结构性机会

报废更新补贴刺激需求。山东、贵州等地通过"报废+购置"双重补贴政策拉动市场,山东上半年农机购置带动社会投入13.65亿元,甘肃、福建等地将旋耕机等12类农机纳入更新补贴范围。

智能化转型初见成效。我国智能农机已高达260万台套,年均增长高达两位数。2024年智能农机市场规模已达11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224亿元,渗透率从7.2%提升至12%。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产品在新疆、东北等规模化种植区域加速应用。

3、头部企业逆势增长
中国一拖、潍柴雷沃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抢占市场,其中中国一拖大轮拖销量增长20.7%,收割机销量增长42%,显示产业升级带来的集中度提升。

中国一拖大轮拖销量增长20.7%。依托央企技术底蕴(前身为洛阳拖拉机厂)和国机集团资源,持续优化大马力拖拉机性能。收割机销量增长42%。重点突破高效收获机械技术,满足规模化农业需求。

潍柴雷沃高端智能装备领跑市场。拖拉机销量1.3万台(行业第一)。凭借CVT无级变速技术实现国产替代(进口替代率30%),240/340马力高端机型占据优势。填补技术空白。推出国内首台18KG/S喂入量智能收割机,并开发丘陵山地专用农机具。

4、腰尾部企业日子不好过

2025年上半年腰尾部农机企业面临多重压力。 自然灾害导致生产与供应链中断。自然灾害对农机企业的生产、售后服务及市场需求造成显著冲击。例如,洪水等灾害可能直接破坏工厂设施,导致零部件生产停滞;运输环节受阻(如道路损毁)使农机企业难以获取原材料或零部件,被迫延迟生产。此外,灾后农机维修需求激增,但交通受阻和备件短缺导致售后服务难以及时响应,进一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 。

市场需求波动与结构变化。2024年畜牧机械主要产品(如打捆机、青贮机)销量同比大幅下滑(下降41.91%-62.25%),2025年市场仍处于底部区间。牛肉价格下跌导致养殖户亏损,直接影响相关农机需求 。政策驱动需求调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虽推动部分机具需求(如水稻抛秧机补贴提高至50%),但政策落地需时间,短期内企业难以快速适应市场结构变化 。行业竞争加剧与价格战。农资行业竞争压力传导至农机领域,批发商、厂家及电商平台直接对接种植大户,零售商被迫降价,利润空间被压缩。中小企业因资金有限,难以承受长期低价竞争,部分被迫退出市场 。此外,农机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2023年达47.1万家),加剧了腰尾部企业的生存压力 。

成本上升与资金周转困难。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机制造成本(钢材占成本比重约35%),挤压企业利润 。赊销风险加剧。部分企业为维持客户选择赊销,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坏账风险上升,甚至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 。政策与技术升级压力,

新能源动力机械(如电动拖拉机)成为趋势,但传统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转型,短期内可能面临研发投入与市场接受度的双重压力 。智能化转型门槛高。智能农机(如无人收割机)渗透率快速提升,但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上难以与头部企业竞争,易被市场边缘化 。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优势保持增长,而腰部企业面临业绩下滑。例如,吉峰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0.24亿元,新研股份营收同比下降44.16%,净利润亏损3.19亿元,反映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

二、农机装备产业未来走势预测

1、产业升级驱动集中度提升

技术壁垒强化头部优势。潍柴雷沃依托山东重工集团资源,整合CVT动力总成、液压传动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拖则通过央企研发体系强化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头部企业承担国家级研发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融合。

2、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推动

国家实行优机优补政策。鼓励高端农机应用,潍柴雷沃CVT拖拉机、大喂入量收割机等头部企业直接受益。而腰尾部企业在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市场地位。规模化农业需求,67%大类农机购机者为种粮大户或合作社,对高效、智能装备需求激增。

3、市场份额加速向龙头集中

2025年1-5月,前5强企业占据轮拖市场56%份额(潍柴雷沃19.5%、中国一拖17.1%)。行业前20强企业销量占比近80%,开票金额占比超81%,中小厂商生存空间持续压缩。

4、全球化竞争与生态链整合成未来发展趋势

出海提速。潍柴雷沃2024年出口收入增长38%,带动潍临日智能农机集群(产值1650亿元)国际化。产业链协同。头部企业通过“研发共同体”整合供应商资源(如潍柴雷沃联合400家全球供应商),降低制造成本。

产业启示。技术升级正重塑农机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凭借创新与生态链优势持续扩大份额。2025年国内农机市场规模预计达5997亿元,高端化、智能化将成为增长核心引擎。企业强弱两级分化重组将更残酷,留给腰尾部企业的选择,就是积极应对重组、整合或者转行。

三、农机市场分化特征显著

1、区域分化

平原地区大型农机需求稳定,丘陵山区小型机械因政策倾斜(如补贴范围扩大)呈现40%以上增速;

2、产品分化

电动拖拉机、氢能收割机、CVT拖拉机等新能源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预期,而传统燃油机型增长乏力;

3用户分化

种粮大户、合作社等组织化用户农机需求占比达67%,其对高端农机的采购偏好与散户需求形成明显分层。

四、农机市场未来趋势研判

尽管上半年市场存在寒意,但政策红利与技术革新正重塑行业格局:

1、更新需求释放

2025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覆盖水稻抛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设备,预计全年更新换代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

2、出口增长支撑

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对中国拖拉机、收获机械需求旺盛,2025年农机出口额预计同比增长超15%;

3、服务化转型

农机企业通过"设备+服务"模式提升附加值,后市场服务规模预计突破百亿元。

五、面对寒冬农机企业的破局之策

2025年上半年农机市场呈现"总量承压、结构升级"特征,传统产品遭遇增长瓶颈,但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及政策驱动下的细分领域仍蕴含发展机遇。

1、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

差异化产品布局。顺邦农机聚焦秸秆饲料打捆机细分领域,2023年市场占有率超50%,通过技术壁垒巩固优势。潍柴雷沃针对丘陵山区推出铰接式拖拉机、果园专用机具,填补国内空白并提升适配性。中联重科自主研发PL2304大马力拖拉机,打破外资垄断,性能获黑龙江、新疆市场认可。

智能化突破。潍柴雷沃推出240/340马力CVT无级变速拖拉机,进口替代率达30%,引领动力换挡技术革新。中国一拖打造智慧工厂,应用大轮拖MES系统实现底盘分装、总装等环节智能化管理。

2、市场策略优化

通过细分来长期深耕市场。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占比超60%,企业针对性开发小型农机,如星光农机已推出山地丘陵作业机型。国泰集团推出3B804(果园大棚)、5D120(水田)专用机型,2024年底试销反馈良好。全场景解决方案,潍柴雷沃构建“智慧农业云平台”,集成车联网、智能服务等模块,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数据互联。

3、服务与运营升级

全周期服务保障。国泰建立“三纵一横卅字”服务体系,通过服务指挥中心实时监测农机数据,故障预警响应效率提升。东风农机强化零配件供应与培训体系,确保用户“不耽误农时”。效率驱动制造。国泰通过订单评审机制、刀刃向内资源倾斜,缩短交付周期30%。中国一拖MES系统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管控,降低制造成本。

4、生态协同与研发投入

产学研用联动。潍柴雷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8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突破智能化稻麦收获技术。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推动产业链协同,形成“研发-制造-推广”闭环。高比例研发投入。潍柴雷沃年研发投入占营收超5%,2023年完成230项市场问题整改及22款新机型鉴定。其它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从0.8%提升至2%(大中型企业),加速技术迭代。

5、品牌与渠道创新

品牌价值塑造。顺邦农机通过“品德-品质-品牌”三步走战略,连续7年销量冠军,成为行业标杆。潍柴雷沃2024年营收达174亿元,以“加速度”品牌形象领跑行业。

全渠道营销。潍柴雷沃搭建三级传播体系,2024年双12直播获100万观看量、5000+订单。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外资企业通过产品线升级(如S760收割机、Magnum拖拉机)抢占高端市场。

6、政策与风险应对

合规与环保转型。国四排放标准倒逼企业升级,国泰提前梳理供应链风险,确保技术达标。东风农机推出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拖拉机,适应环保政策要求。

抗风险能力构建。企业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如瑞丰农牧业科技覆盖打捆机、割草机等)分散市场风险。建立政府配套直销+分销代理双模式,如瑞丰农牧业科技在寒冬中保持竞争力。

破局核心在于“技术+市场+服务”三维协同:以技术创新突破同质化竞争,以细分市场开辟新增长点,以全周期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头部企业如潍柴雷沃、国泰、顺邦的实践表明,聚焦智能化、适配性、生态协同,方能穿越行业周期。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子弹再飞
2025-08-22 11:16:52

种植户和养殖殖户亏钱,跟不会买新机器

发帖
时光队长ai
2025-08-22 10:49:05

原材料一涨,利润空间直接没了

发帖
月上枝头
2025-08-22 10:15:46

技术、市场、服务上的协调要求,本身就让很多企业挺不过寒冬

发帖
程中云
2025-08-22 09:31:19

搞赊销 钱收不回来、资金周转不动

发帖
我是老刘
2025-08-22 08:50:34

普通体量的企业,产品线多了反而精力分散

发帖
阅读下一篇

第27届米食味全球总决赛12月份举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874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