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今年的中国国际农机展,为中国农机企业的创新速度和集体奋斗拼搏的精神感到振奋。
金秋时间,在江城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里,25万平方米的展馆内,2500多家企业同台竞技,20余万专业观众穿梭其间,不仅给行业人士带来一场产品的盛宴,更是一次产业趋势的深度透视。
数智化重构发展逻辑
如果说过去几年,“智能化”还只是农机产品宣传册上的一个关键词,那么在2025年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它已经悄然完成了从“功能附加”到“底层逻辑”的跃迁。
潍柴雷沃作为最为引人注目的国内企业,除了那台喂入量高达23公斤/秒的GS8239谷物联合收割机,今年“AI大模型全场景方案”的数字平台发布更为引人。据公司介绍,潍柴雷沃AI大模型全场景方案不是简单的远程监控或数据上传,而是真正意义上为农业生产装上了一颗“会思考的大脑“。它能根据气象、土壤、作物长势等多维数据,自动优化作业路径、调整收割参数,甚至预测下一季的种植建议。这标志着中国农机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做硬件供应商,而是向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产品方面,潍柴雷沃展出的340马力CVT系列智能拖拉机突破了无级变速等关键技术,可根据作业需求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实现高效精准作业;雷沃M2004-5RP动力换挡拖拉机通过电控按钮或推杆操纵,无需踩离合就能实现换向和电控操作,大大提升操作便利性和作业效率。
类似的趋势在多个展台蔓延。中联重科展出的DV3504混合动力拖拉机,搭载了动态规划能量控制系统,可根据作业负载实时调配油电比例;中国一拖发布的东方红LF3604动力换挡拖拉机,不仅能自主完成田间转向和掉头,还能与其他农机协同编队作业,实现真正的“机群智能”。
更重要的是,这种数智化已经不再是少数巨头的专利,而是演变成行业企业的“集体行动”。北京智慧大田带来的运输机器人、猕猴桃采摘机器人,成都华越疆的纯电割草机器人,纬尔科技的棉花打顶机器人,如此等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实验室的概念,如今已在田间地头找到了应用场景。它们的背后,是北斗导航、计算机视觉、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安徽舒城一家首次参展的播种机企业,带来了电驱式播种机,通过电机独立控制每个排种器,实现了变量播种精度的大幅提升。江苏久顺联合研发的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前,也吸引了众多人群。据介绍,这款产品通过一束束精准扫描的激光,识别并灼烧杂草幼苗,理论每小时可处理8.7万株杂草,且适用于窄行密植、有机种植等对环保要求极高的场景。有人认为,“这不是机器,这是农业的外科医生。”
正如有专家所言:“未来的农田,将是数字孪生的战场。”数智化的本质,是对农业生产的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数据流重构耕作流程,让经验农业走向科学农业,让粗放管理变为精细调控。
绿色化理念落地生根
今年的国际农机展,新能源农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为展会期间的重要话题。随着节能环保的理念的深入人心,农机行业的绿色转型已从纸面进入实战阶段。
本届展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新能源产品不再是概念展示,而是大规模落地应用。作为国内新能源农机研制领头羊,临工农机展出了其6E系列串联式混动拖拉机,采用ECVT无级变速技术,发动机始终运行在最佳经济区间,燃油效率提升显著。该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已率先在200马力以上机型全面推行新能源化。
中联农机突出展示的中联DV3504混合动力轮式拖拉所搭载的多目标优化技术、动态规划能量控制技术能根据整机作业负载变化,智能进行节油率策略制定和执行。目前,该产品已在海外多个国家,以及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国内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
作为国内发动机标杆企业,玉柴在展会上重磅发布了YCK09 IE-Power第二代混合动力总成和YCK20-600kW增程器总成。YCK09 IE-Power第二代混合动力总成作为本次发布会的核心新品,在传承上一代适配性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七大升级:动力更强、作业效率更高、更加节油、散热系统布局更简洁、结构更简洁可靠、接口更丰富、场景适用更广。
潍柴雷沃推出的E3404-8H混动拖拉机,则采用了油电功率耦合与能量优化管理技术,油耗降低约20%,传动效率提升10%以上。更令人瞩目的是中联重科展出的DV3504,号称“全场最大混动轮式拖拉机”,其搭载的多目标优化系统可根据作业强度智能分配能源,已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的推进并非简单替换动力源,而是引发了一场系统性变革。重庆云宸作为唯一参展的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6款针对农装场景优化的电池产品,强调耐高温、抗震动、长寿命等特性。这意味着,围绕新能源农机的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从电池、电机、电控到充电设施、运维服务,一个全新的生态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国外跨国巨头在新能源上的利用也不遑多让,像凯斯纽荷兰展出的纽荷兰 T6.180 甲烷动力拖拉机的国内首秀赚足了目光,这款产品T6.180甲烷动力拖拉机,利用生物天然气作为燃料,实现了更低的碳排放;德邦大为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则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按需配比肥料浓度,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作为主打新能源农机的中科原动力,展会期间发布了全新品牌“擎途 CHIVOTOR”,据公司资料,这是全球首款醇氢直驱智能拖拉机,现场发布的340马力机型是全球首台醇氢动力拖拉机
迹象越来越明显,绿色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它意味着农机不再只是“消耗者”,而不断成为可持续农业的“守护者”。
大型化持续突破
近年来,农机产品向大型化升级的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这届展会上得更加直观的体现。现场展出的国产拖拉机已经达到450马力,收获机械也不断突破,雷沃GS8239谷物联合收割机,喂入量达23公斤/秒,作业宽度9米,每小时可收割30至50亩土地;东方红TY6668喂入量也达到18公斤/秒;临工展出了20公斤/秒机型。可以说,这样的性能,已接近甚至超越部分国际一线品牌同类机型。
大型化并非盲目追求“大块头”,而是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土地流转加速、合作社与农垦集团规模扩大,对高效率、集约化作业的需求日益迫切。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复式作业机具,一天可完成数百亩耕地整理;一台大喂入量收割机,在“三秋”抢收时节能极大缓解时间压力。
这一趋势也倒逼核心技术突破。以往大马力拖拉机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如今国产CVT(无级变速)技术日趋成熟。迪玛驰展出了400马力的全动力换挡拖拉机,河北铠特推出了200至380马力全系列混动CVT拖拉机;鲁中展出CVT2604机型。动力换挡、动力换向已成为主流配置,骏玛道、英轩、中农博鼎、悍沃等企业纷纷推出相应产品线,其中骏玛道带来的3004混合动力拖拉机,也是目前国产最大马力段的产品之一。展会直观地说地说明,国内农机企业正加快朝着更大、更强、更高效的方向疾驰。
有意思的是,大型化与智能化、绿色化形成共振效应。比如临工农机展出的600马力新能源重型拖拉机,既满足超大规模农场的动力需求,又兼顾节能减排目标。
当然,真正“大”还要看在华外资企业。迪尔带来的8600自走式青贮收获机,不仅体积庞大,还集成HarvestLab™3000检测系统,边收边测饲料品质,实现高效与高质并重。凯斯 Quadtrac 5302 四履带拖拉机额定功率高达530马力,专为高强度、大负载的大田作业而生,产品提供强大的牵引动力和稳定性,成为保护性耕作与重负荷作业的优选。科乐收(CLAAS)刚在展会首日隆重发布了全新EVION 580智能联合收割机。该机型专为中国作业环境量身打造,标志着CLAAS在本地化创新与智能农业装备领域迈出又一重要步伐。搭载260马力康明斯发动机与8000升粮箱,配合8行玉米割台,显著提升作业连续性。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国产大马力农机将在可靠性、操控性、智能化方面持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而这场“吨位之争”,本质上是中国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面镜子。
国际化跑步前进
如果说前三项趋势反映的是技术演进,那么国际化则揭示了中国农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迁。

今年的展会,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老外真多。”中科滕森两天接待29批外国客户,阿尔及利亚当场签下两单;邢台中农耕耘的刘永普收到哈萨克斯坦客户2000美元定金;宁波康博董事长周韵感叹:“今年来的老外,很多真的是好客户。”
这已不是偶然现象。据主办方统计,本届展会吸引了亚太地区20个国家的农机协会组团参会,日本、意大利、德国、韩国展团规模显著扩容。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机构代表也纷纷到场。中外农机贸易大会促成300名采购商与300家中国企业对接,场面火爆。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中国农机的出海模式正在升级。过去是“卖产品”,现在是“建渠道、树品牌、做服务”。英轩重工展会期间签署众多海外订单,一位俄罗斯用户直言:“英轩让我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悍沃拖拉机出口额预计突破2亿元,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成绩背后,是企业在当地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培训技术人员、适配本地农艺习惯的努力。
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同样加深。德国科乐收CEO亲自率团出席,并发布专为中国环境打造的EVION 580智能联合收割机;雷肯启动“2026支持农服组织计划”,外方高管悉数到场。这说明,中国市场不仅是销售目的地,更是创新策源地。
尤为可喜的是,中国农机零部件正赢得全球信任。锐牛股份的三角带替代日本BANDO、德国GATES;欧亚惠通的旋流管预滤器配套多家主机厂;南通卓越的弹齿、弹簧被国外企业争相询价。这些“看不见”的部件,恰恰构成了中国制造的坚实底座。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还积极推动“双向奔赴”: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继今年7月在泰国成功举办国际农机展后,明年计划落地越南,将中国展会品牌输出海外。这种“平台出海”模式,将进一步打通国际贸易通道。
国际化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国内农机企业的生存必需。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中,唯有真正“走进去”——理解当地需求、融入当地生态、赢得当地尊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国内农机市场深度调整并越来越内卷的当下,我国农机企业走向海外发展,已经成为必答题而非选答题。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