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吉林黑土地上玉米丰收捷报频传。在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县——吉林省榆树市的刘家镇,天航家庭农场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丰收季。2025年,该农场首次引进并应用了由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配置了先进“单产提升套件”(具备两行三肥、压种轮等关键技术)的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上实践应用。近日,来自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组织专家测产结果是,两种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双双突破亩产“吨粮”大关,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与玉米单产提升的协同道路上,树立了令人振奋的新标杆。
精准测产:吨粮田实至名归
10月7日,一场备受瞩目的田间测产在天航农场的玉米地里进行。由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五位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对农场本年度实施的两种技术模式进行了严格的现场实测。
这两种模式分别是:秸秆覆盖标准宽窄行条耕技术模式(行距配置40-90厘米):此模式侧重于在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的前提下,进行标准的宽窄行条带耕作,以优化土壤环境。秸秆覆盖宽幅宽窄行条耕技术模式(行距配置45-147厘米):此模式是前者的优化与探索,增加了行距幅度,旨在进一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两种模式均参与了国家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高产竞赛和德邦大为等组织的良种良机配良技的单产提升示范活动。
测产数据是令人鼓舞。宽幅宽窄行模式,公顷有效株数达到67,500株,实测玉米含水量33.26%,折合标准水份(14%)后,公顷产量高达15,940.6公斤,平均亩产达到1062.7公斤。
标准宽窄行模式,公顷有效株数为51,153株,实测玉米含水量30%,折合标准水份后,公顷产量更是达到16,791.876公斤,平均亩产高达1119.45公斤。
两项数据均稳稳迈过亩产一千公斤的“吨粮田”门槛,标志着天航农场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对比显著:技术创新铸就增产奇迹
面对这一沉甸甸的丰收成果,天航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王华难掩喜悦之情。他对比道:“2024年,我也采用了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参加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玉米高产竞赛,但当时垧产(公顷产量)还不到12,500公斤,获得二等奖。而今年,平均算下来,每垧地增产超过了6000斤!比起周边采用传统耕种方式的地块,产量也高出20%以上。”王华欣喜地表示,2025年农场玉米产量实现了“重大突破”,真正抱上了梦寐以求的“金娃娃”。
谈及增产秘诀,王华将其归功于一系列综合措施的精准落地。作为榆树市的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基地,天航农场在今年春季土壤湿度大、播期略有推迟的不利条件下,始终坚持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核心,综合运用了条耕技术、带导航的高性能免耕机精量播种、苗期深松施肥等关键技术。“这些都是产量提升的基础,”王华强调,“但其中,采用德邦大为这款先进的免耕精量播种机,特别是它加装的‘单产提升套件’技术,可以说是‘首功一件’! 正是这套设备,确保了出苗格外好、格外齐,为最终的高产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早在六月份苗情初现时,王华基于多年经验就信心十足地预测,只要后期没有特大灾害,今年产量必将名列前茅。
远见卓识:新农人拥抱新技术
王华是榆树市本土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代表,多年扎根农业,对土地怀有深厚感情,更对农业科技创新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和开放心态。近年来,他积极实践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明星”。
他对提升玉米单产和精量播种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当前国家推动粮食单产提升的战略导向不谋而合。今年春天,当王华了解到北京德邦大为公司推出的新型免耕播种机,不仅性能卓越,更创新性地加装了可实现“三施肥”(两行侧肥+中间一行深施肥)和“二次镇压”等功能的单产提升套件,能够有效促进苗全、苗齐、苗匀后,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补齐产量短板的关键。尽管家中已有两台免耕播种机,王华仍在播前果断决策,专程赶往榆树市经销商处,购回了当地仅剩的一台样机。
“当时就看中了它中间那行更深施肥的设计,这能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让庄稼根系更发达,长得更壮实,对地洼地更有效果。”王华回忆起初见这款机器时的情景,“以前听说过这种改装想法,但咱自己弄不了。现在德邦大为直接推出了成熟产品,我觉得增产就靠它了!”他甚至开玩笑说,买机器时都没敢声张,“怕周边农户都来找我帮忙播种,活儿干不过来。”据悉,在他周边几个村落,类似的先进机型当时仅有两台。
实践验证:优势凸显丰收可期
今年的生产实践充分验证了王华的判断。尽管播种期因天气略有延迟,但采用德邦大为免耕机播种的地块,出苗情况远超预期。根据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的苗期调查数据,其出苗率平均接近92%,且苗齐苗壮,长势均匀。
“这是我搞种植这么多年来,出苗最好的一年!”王华肯定地说,“这得益于我们坚持的‘秸秆覆盖+条耕+苗期深松’这一整套技术体系,而德邦大为的免耕机和它的单产提升套件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弥补了传统播种的一些短板,让保护性耕作的增产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从夏日的苗齐苗壮,到秋日的硕果累累,德邦大为免耕机以其卓越表现,为天航农场的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华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自家农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更如同一颗“金种子”,在榆树乃至更广阔的农区播下了希望。它生动展示了先进农业机械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深度融合后所能爆发的巨大生产力,让更多农民亲眼看到了科技赋能下,黑土地如何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实现粮食产量的新飞跃。
王华坚信,在玉米保护性耕作追求单产提升的道路上,像德邦大为这样集成了创新技术的智能农机不可或缺。他的实践,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渴望依靠科技种好地、多打粮的新农人的缩影,他们的探索与成功,正汇聚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这“吨粮田”的诞生,是技术的力量,机械作用、人的智慧,更是黑土地对于科学呵护给予的丰厚回报。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