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粮食大丰收的喜悦,带着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的改制成果,寻找农作物单产再提升的新装备与技术,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组织的农民合作社参观团,又在组委会支持下,循着2025年中国国际农机展的邀约汇聚武汉。这是联盟第八个年头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走进农机展,从青岛到长沙再到武汉,这支带着黑土气息的队伍,每一次赴约都藏着对保护性耕作、单产提升农机新技术装备的渴求,每一次驻足都装着助农增收的期待。

本届参观团依旧“星光熠熠”:近二十人从东北三省的黑土地赶来,由联盟两位副秘书长带队,成员里既有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农机使用“土专家”,也有手握农机具改制创新专利的农民发明家,还有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的先锋人物。比如连续八年届届参与的吉林省榆树市晨辉机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臣,他带着自主研发的条耕机改进需求而来;黑龙江省杜蒙鸿合作社的姜洪才,也想为自己应用的玉米水肥一体化增产技术产,寻找更先进的设备——这样的“实干派”,占了参观团的大半。

展会上的三天,没人把时间浪费在闲逛上。开幕式前一天,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海合作社张兴海理事长,连续三年参观展会。今年他不提前扎进了展区,他刚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条耕技术种出了吨粮田,心里装着“怎么精播再提产”的疑问,直奔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等到单产提升套件技术成果发布会开始,他在用手机录下了关键的要点,还拉着工程师问了半小时“土壤不同湿度和秸秆覆盖量下的播种套件调整方法”,临走时笑着说:“今年的‘作业题’,这下有答案了。”

辽宁省铁岭县鑫昇地农机合作社的李生,是农机展的“老听众”。他说展会的交流论坛内容太丰富了,这几天他赶了三场论坛,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到“保护性耕作”,每场都坐在前排。在一场互动交流中,他抛出了“今年秋季地块硬,什么样的条耕机更适应",现场专家结合新条耕机转速和变速箱的设计变化,给出了解决方案,他当场决定马上定购一台新型条耕机,“今秋条耕的难题,有了解决方案了!”

黑龙江省双城市的于维强,是当地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的带头人。这次他重点考察了大马力拖拉机、苗期深松机,对比了三家企业的机型后,发现某厂家的深松铲耐磨性更适合黑土地的黏重土壤,不仅当场留下联系方式,还约了年后上门演示:“我们服务着周边5000多亩地,好机具能让服务效率提一倍,这趟没白来。”

除了“找技术、谈合作”,这群农人还成了黑土地保护的“宣传员”。刘臣的微信群技术交流,他把每天展会上的新机具、新技术拍成小视频,配上讲解发给到群里,供更多的农民观看;任秀丽则用快手账号直播展区盛况,镜头里的免耕播种机、秸秆打捆机,让屏幕那头的老乡们直呼“想开眼界”。

10月28日展会落幕时,每个人的行李箱里都装着厚厚的资料、满满的名片,还有对明年的期待。张兴海拿着新找到的条耕机配件厂家联系方式,李生的笔记本记满了技术要点,薛恩达的合作意向书成了“宝贝”。返程的飞机上,有人提议:“明年咱们还来,再把黑土地的好经验带到展会上!”

八载赴约,这支来自黑土地的考察团,早已把农机展当成了“充电加油”的阵地。他们带着黑土地的需求而来,载着助农增收的成果而归,既是农机技术的“学习者”,也是黑土地保护的“实践者”。这场跨越千里的“赴约”,不仅让农人收获了技术与合作,更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在农机展的平台上也能生根发芽,更大范围传播,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稳步生长。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