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上,自然不是可以随意征服对象,而是需要共处的生命体。上面这句话,是加拿大一位华人在场主对保护性耕作、免耕认识的总结。
来自中国河南农村的付先生,他曾是位化学博士,也曾是北京的创业者,命运无数次改变了他的方向。后来,他成了加拿大草原三省上为数不多的华人农场主,在风大雪厚、地广人稀的萨斯喀彻温省,经营着上万亩土地,种麦、种豆、种菜花,春耕秋收,看天吃饭。
几十在加拿大的耕种,经营农场,真正让大付感到震撼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农业保护与耕种的逻辑。
起初他仍本能地带着中国农村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农场,但很快发现处处不通。首先是耕种方式。在中国,不翻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但在萨省,翻耕被认为是破坏性的操作。当地人推崇免耕,即不翻地,直接在前茬作物残体上播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保留土壤表层结构,减少风蚀,维持微生物和蚯蚓的生存环境。
有人告诉他,萨省至少有六十年没有大规模翻耕土地了,但土壤并未退化,相反更健康。而中国的沙尘暴,部分根源正是来自于对土地的深耕滥翻。中国农民觉得翻耕是必须的,但实际上它代价极高,不仅耗费大量柴油,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板结。加拿大农民讲的是顺势而为,能不动的就别动,不去打扰,是一种尊重。农业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大付经常思考。是最大限度地从土地上压榨价值?还是留给下一代一块健康的、可以继续耕作的农场?”
/在他的家乡,为了保产可以抽干地下水,小时候两米就能打出水的地方,如今打一百米也难觅水源。而萨省,地下水位依旧稳定,不是因为这里更富裕,而是因为制度和文化不允许透支未来。
当地农民不会为了追求高产而滥用农药化肥,也不会为了眼前方便去破坏自然结构。有华人买下农场后,想填掉地里一个碍事的水坑,结果被周边农民质疑,“它比你来的早,怎么就碍事了?
在这片土地上,自然不是可以随意征服的对象,而是需要共处的生命体。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农民习惯从每一寸地里榨取最高产出,加拿大农民却更看重长期平衡。这也是为何他们很少在地里施重肥、打毒农药,宁可产量少一点,也要保住土壤的活性。你想的是赚一季钱,还是传一块地给下一代?
这个问题,大付如今早有答案。在萨省,农业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产业形态。
在中国,土地意味着身份与资源。而在加拿大,许多农民更倾向于租地种植,不执着于所有权,但深切地珍惜使用权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链接感。他们和土地相处的方式,更像是合作,而非控制。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