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浆果与香草、奶油气息的交织,历史土壤的矿物感混着阳光的甜润和均衡。
这样的风味,慢慢被写进酒评,也被留在了人们对宁夏的味觉里。
无论你从哪来,只要在 6 月落地银川,从机场广告,到大巴车身,再到路口广告牌,你都会看见那句标语:“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6月的宁夏,充满阳光和自信,图源银川发布
它不只是一个标语,更是一种宣告:中国,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风土表达。
回头看,中国从“喝”葡萄酒,到“种”葡萄酒,再到“种出”自己的味道。
这是一条工业化之路,我们走得并不轻松,但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中国葡萄酒工业的长跑史
中国葡萄酒,并不是一个晚来的故事。
九千年前,贾湖遗址就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野生葡萄酒,但那时,它还是仪式的一部分,尚未走入人间烟火。
真正让葡萄酒成为饮品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酿酒葡萄,汉武帝喜欢得在皇宫边种了许多葡萄,也开启了葡萄酒在中国的文化旅程——但依然局限在宫廷贵族和祭祀之间,种植零散,尚未成体系。
《太平御览》中记载,唐太宗就曾经亲自参与了葡萄酒酿制工作
反观欧洲,葡萄酒从古罗马时期起就被列入帝国规划,军团征战所至,葡萄藤也随之种植、酿造技术日渐成熟。
罗马帝国衰落后,中世纪修道院将酿酒视为侍奉上帝之事,他们将勃艮第、莱茵河谷的葡萄园细分为小地块,依据气候、土壤和微差酿出风味差异,并制定出“Climats(克里玛)”体系。
这套源于信仰的分地分级制度,成为“风土”(terroir)哲学的基础,并长久地影响了人们对葡萄酒的品鉴标准和种植方式。
Lérins修道院至今还保持着600多年前西都会修士酿酒的传统,图源知味葡萄酒网
文艺复兴之后,葡萄酒变成欧洲精致日常里的小确幸。16 世纪开始,葡萄藤漂洋过海,全球殖民带为新大陆带去葡萄酒和葡萄种植,工业革命又推进了工业化、产业化的葡萄酒体系。
而中国直到 1892 年,由张弼士创办张裕公司,才真正进入中国葡萄酒工业的起点。面对已相对成熟的西方制度体系,我们走上了一条“追赶型”的工业道路。
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摘得银奖,被外国专家赞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图源中粮长城葡萄酒网
二战后,全球葡萄酒产业加速,机械采收、化学助剂成为主流,但也引发了“风土是否正在被工业吞噬”的争议。1924 年,法国成立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统筹全球标准,维护风土品质的基本秩序。而彼时,中国仍在这张规则网络之外。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跟周总理开玩笑说:“中国很好,但缺乏时髦的女性和葡萄美酒。”
这句话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却激发了国人在葡萄酒行业的强国热血,国内还没有干型葡萄酒。为了换汇、接轨世界,中国开始集中攻关干酒型技术,酿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长城”,成为一个民族品牌的起点,葡萄酒也逐渐走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打开,资本跟进,葡萄酒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乱象也随之而来。大量“半汁酒”、香精酒流入市场,消费者失去了信任,行业陷入“量大质低”的怪圈。
直到 2003 年,国家划定红线:只有 100% 葡萄发酵,才能叫葡萄酒。标准的重建,是中国葡萄酒品质化真正的分水岭。
从历史长河来看,西方走的是千年工艺与标准演进的“先行之路”,而中国的葡萄酒工业化则是从近代起急速追赶的“自主之路”。
我们没有可继承的模板,也无法照搬别人的风味、制度、路径。
每一步的进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外学到自立,慢慢走出来的,这不容易,但却是我们开始拥有自己风土表达的底气所在。
石头缝里种葡萄
国际舞台夺奖杯
2011 年,宁夏贺兰山东麓的一瓶加贝兰葡萄酒在国际品醇客大赛上摘金。这是宁夏第一次被世界真正看见。
而在今年的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上,宁夏 121 款酒摘得殊荣,占中国获奖酒款的半壁江山。
从 1982 年宁夏农垦玉泉农场首次引种酿酒葡萄,到如今成为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酿酒葡萄种植区,宁夏用了 40 年,从一根藤蔓扎出一个产区,品牌价值跃居世界第四。
巍峨绵延的贺兰山东麓,图源中粮长城葡萄酒网
我们抵达贺兰山东麓,试图寻找它为何能成为“中国风土代表”的答案。
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 37° 至 39°,位于世界酿酒葡萄“黄金纬度带”,年均光照近 3000 小时,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少雨,天然适合糖分积累与病虫害防治。
这是天时。
贺兰山下的葡萄庄园为沙砾壤为主,土层结构丰富
绵延千里的贺兰山脉挡住西北风沙,山脚的黄河水灌溉成网,为葡萄提供生命线。这里土壤以沙砾壤为主,疏松透气、有机质少,逼得葡萄根系扎得更深、吸收矿物质更充分,酿出的酒带有典型的矿石香。
这是地利。
但这片土地并不天然平顺。亿万年洪积扇地貌留下遍地砾石,种葡萄就像在石头里开路。从第一代农垦人喝风吃沙、一锹一锹挪石翻地,到今天酒庄主、种植师、科研技术团队的一代代接力,把宁夏 60 万亩葡萄园从零种起。
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让这条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地带”,在中国得以落地成真。
中粮长城天赋酒庄总经理都振江告诉我们:“几十年来借助贺兰山的地利,黄河水的哺育,大家一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默默耕耘脚下这片希望的田野,如今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劳动力的逐渐紧缺,智慧化成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
用智慧科技拿捏风土的“准”
不只是国际奖杯,更是一口口明确的风土。
天赋酒庄的酒风格内敛克制,有一种东方的平衡之美。代表酒款“3556”带着黑加仑、蓝莓、桂皮、咖啡豆等复合香气,入口甘醇饱满,还带着砾石土壤特有的矿物感,沉稳而有力量。
而银色高地的阙歌,则是另一种表达。雪松和檀木的焚香融进黑系浆果中,又带出紫罗兰花香和辛香料的气息,像是风吹过戈壁的清晨。单宁纤细有力,酸度清爽,余味中那一丝咸鲜的矿物墨香,久久不散。
在银色高地酒庄和长城天赋酒庄品到了各式风味的葡萄酒,一次微醺而美好的体验
好酒常有,但一瓶好酒的背后,是一串串好葡萄。种出这些好葡萄,并不简单。
在宁夏,葡萄从四月出土开始,经历萌芽、开花、坐果、转色,9 到 10 月采收,11月埋土防寒,进入休眠期。
而滴灌、施肥、防范病虫害则贯穿全年,环环相扣。
要做好这些事,离不开细致而密集的葡萄园种植管理。过去更多靠的是人工,一茬茬人扎在地里,盯、巡、干。如今,产业规模扩张快,用工难,同时技术越来越进步,酒庄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精细。为了把活干得更稳、更准,宁夏不少酒庄开始引入智能化设备,让种葡萄这件事,也跟上科技演进的节奏,用技术迈出一小步,让种植少走几里路。
在这精准又繁复的节奏中,VSP(Vertical Shoot Positioning,新枝垂直分布形)是宁夏酒庄广泛采用的种植架式。新梢沿铁丝引缚上架,形成整齐通风的“树篱墙”,让阳光照得准、风吹得过,既有利于果实均匀成熟,也方便形成规整的垄间方便管理。
在中粮长城天赋酒庄演示喷洒的极飞 R200 农业无人车
规整的行距和统一的架形,正是极飞农业无人车理想的“通行路线”,80 厘米的车身,让无人车可以在行垄间灵活穿梭。配合高速离心雾化喷洒技术,精准完成施药任务。在干燥少雨的宁夏,这种精准农业技术正为高品质葡萄种植提供着关键保障。
长城天赋酒庄的工作人员正在讲解葡萄园的数据平台
在中粮长城天赋酒庄,每一个种植环节都配备了精准的技术设备:1 套水泵控制系统联通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18 套土壤墒情传感器、73 套远传压力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压力波动,帮助酒庄更科学地安排种植节奏。
天赋酒庄的种植负责人何怀华向我们表示:”面对种植面积扩大和人工短缺的问题,我们比较倾向于智能化机械设备。”
这能将数据沉淀下来,形成稳定的管理模型。
贺兰山东麓中粮长城天赋酒庄,图源长城天赋酒庄
近年来,长城天赋葡萄酒品质与生产效率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高标准的葡园开垦种植与精细化管理,不仅赋能葡萄园进行智能化升级,还有效助力降本增效。
同样追求精准与效率的,还有近年来在国际和年轻市场颇具口碑的精品酒庄——银色高地。
他们采用生物动力法种植,以草药兑水防治病虫害,用发酵堆肥补充土壤有机质;田间不使用化学除草剂,而是保留自然生草。
银色高地酒庄已获得Demeter生物动力法认证
但“自然”并不等于粗放。坚持生态理念,也需要管理的精准性。
银色高地酒庄的管家说:“我们这边光照足、雨水少,不容易得病虫害,地是沙土地,石头多,透气性很好。”
但他也坦言,这种条件无法完美,“不过,土壤保湿性差,要勤浇水。有机质含量也低,要用自制的生物堆肥补,我们有自己的牛、羊、马,而防病虫害的草药也是我们自己熬的,打多了浪费,打少了效果不好,量要拿捏得很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银色高地小动物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一直在尝试智能化机械的协助。“过去我们用拖拉机和极飞无人机配合打药,效率提升了不少。现在继续探索更适配的工具,就是希望在保持生态种植理念的同时,把效率提上来,管理更稳。”
极飞 P150 Pro 农业无人飞机,在酒庄葡萄园进行作业演示
在银色高地葡萄园,我们进行了无人车喷洒演示。园内多为石头泥土混杂的垄道,路面崎岖,且今年葡萄挂果偏低,对喷洒角度和车身稳定性要求颇高。实地测试显示,无人车稳稳穿行于垄道,精准完成喷洒任务。
“无人车出来,因为在地面,那么叶面叶背都能喷到,而且比起用柴油的拖拉机,用电的无人车更环保,对土壤结构影响小,不容易板结。园里的小昆虫、植物、小动物、微生物也能更好生存,这些其实都会影响葡萄的最终风味沉淀。”
银色高地的七星瓢虫,只有环境足够好的地方才会出现的昆虫
在这些事关庄园的一只小昆虫的细节操作背后,藏着的是对“风土”深刻的尊重,要形成一个产地的风土着实不易,在利用“风”——气候的馈赠和“土”——大地的给予,背后需要靠人的汗水和智慧。
好的葡萄酒,七分靠种,三分靠酿,这句老话早已深入人心。
银色高地酒庄的种植负责人分享了打造精品好酒的秘诀:“先试后稳。同一品种,不同地块风味各异。要酿出特色酒,需严格控产、精细管理、小批量试验,先把风味试出来,再通过管理稳下来。”
谈及中外葡萄酒的差异,他说,“国外的路子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百年老藤,我们得冬天埋藤,藤龄保不住,气候、土壤、管理方式也都不同,想照搬他们的风味很难。”
“但也正因为不能学别人,我们更要立住自己的风味。品种、管理、风味,都得靠自己一点点实践出来。”
随着气候变暖,糖分积累加快、酸度流失也更快,酒庄需紧盯成熟前的糖酸表现,灵活调整种植策略。要保住风味,仅凭地理优势和经验远远不够,还需要一整套适配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与工具体系。
贺兰山东麓下的酒庄葡萄种植园,图源银川市人民政府
在贺兰山东麓这片孕育于戈壁的“金沙滩”上,传统经验正与智能设备协同前
行,先搞定水、肥、药,再解决割、剪、埋,逐步实现智能化。无人机、无人车、遥感、数据系统……都在让管理更稳定,让风味更清晰,极飞愿用技术帮助农人把管理落到每一棵藤上。
“假以时日,当惊世界殊。”这句话,正随着一颗颗葡萄的生长,悄然成真。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