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为中心,在地理上集中,集聚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包括品种研发、籽种培育、农机服务、化肥农药、土壤测试、卫生防疫、田间管理、粗精加工、包装装潢、交易平台、广告营销、金融服务、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作支撑,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其本质就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把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进入高层次增长的新型发动机。本文集萃若干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典型案例,共各地参考。
一、陕西省汉中茶叶产业集群
茶叶生产一般不占良田,以降水量为800—1400mm,坡度为25°以下,海拔1000m以下的坡地为生产基地。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汉中市将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升到汉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集聚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包括品种研发、籽种培育、农机服务、化肥农药、土壤测试、卫生防疫、田间管理、粗精加工、包装装潢、交易平台、广告营销、金融服务、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作支撑,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
一是茶产业品牌整合成效明显。市政府为了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对全市8个产茶县20多个名茶品牌进行了整合,全市1872家茶叶产销企业统一使用“汉中仙毫”标志,使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茶叶销售价格同比提高,促进了“汉中仙毫”品牌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2013年,在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绿茶类唯一金奖。2016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27枚金奖,占博览会名优绿茶类金奖总数(30枚)的90%。2017年“汉中仙毫”以20.77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17位,成为汉中经济的一张响亮名片。
二是茶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建立省级茶叶园区6个,市级茶叶园区23个。全市茶园面积119万亩,其中投产园7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39.6万亩;茶叶产量4.5万多吨,综合产值超过280亿元。全市茶园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1个, 20万亩左右的县3个,10万亩以上的县2个。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茶产业发展格局已具雏形。
三是茶加工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茶叶产销企业1872家,其中,加工企业917家,经营企业80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4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实施茶厂优化改造、精深加工工程,对360多个初制茶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标准化茶厂40个、培育清洁化生产线企业50家,发展精深加工企业45家,夏秋茶原料利用率提升到35%。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6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1亿元企业21家,年产值过亿企业2家。有清洁连续化生产企业40家,生产线81条。
四是茶叶产量单产明显提升,促农增加收入的作用增强。2019年茶叶平均亩产58.2kg,比2017年提高9.2 kg。全市茶农仅种茶一项,人均收入近万元,户均收入近4万元。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这些坡地用于种粮(以玉米为主)亩产值仅为350元左右;而发展成茶园,以采春茶和夏秋茶为主,亩产出为9000元以上(其中春采茶收入占60%,夏秋茶收入占40%),是种粮收入的25倍以上。对拉动农民增加收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市80多万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等人员分享到了茶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五是茶产业在不断延伸和发展。积极利用价值较低的绿茶开发品质较高的红茶新品,“汉山”和“汉家”等红茶品种的研发,开创了汉中“红茶”之路;勉县陕西华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茶树籽开发生产优质茶树籽油,延长了茶产业链。既开发利用了过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增加群众收入,又丰富和满足了消费需求。建成7万㎡的汉中茶城,打造集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科技研讨、技术培训和会展、品茗、休闲一体的茶专业市场,在茶叶主产区建设茶叶批发市场16个。统一品牌标识,在市内开设品牌经销门店808家,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开设直销、连锁店370家,65家企业开设电商、微店等新型销售平台。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打响品牌。以北京马连道陕西茶城、天津、济南、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为辐射点,采取开设直销窗口和代销店的形式全力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市从事茶叶经营组织180家、个体工商户710家,整合较大型茶业企业,组建汉茶集团,打造茶产业“航母”。近两年,省农业农村厅组团到俄罗斯、荷兰进行推介宣传。同年,汉中市鹏翔茶叶公司首次出口马来西亚茶叶7.9吨,实现了陕西茶叶出口零的突破。部分茶叶公司还直接或间接远销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国家。
综观陕西省汉中市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成成功经验有五点:
1.以生态茶园为基础,致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2.加强专业合作,构建联作管理体系;
3.以质量追溯为重点,构建质量信用体系;
4.以地标认证为核心,构建品牌发展体系;
5.以严格执法为保障,构建质量监管检测体系。
二、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蔬菜产业集群
陕西省南郑区从区位上属于西北旱作农业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决定,实际上是典型的南方长江流域生产区,素有西北的“小江南”之美称。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全区土地总面积422.33万亩,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全区耕地面积65万亩,其中水田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8%;旱地29.5万亩,占45.2%。年降雨量970—1370mm,雨热同季,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油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其中水稻颇具优势,产量高,品质好,商品性好。
近些年来,该区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按照绿色化、规模化、园区化思路,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扶优扶强的思路,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蔬菜种植面积迅猛增加,达8.7万亩,其中发展50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基地10个,面积达6500亩。
该区把蔬菜产业集群作为高效农业的突破口,以设施蔬菜为抓手,持续加大蔬菜产业的投入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建立蔬菜生产加工合作社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打造绿色销售通道,让蔬菜由“菜园子”直奔农民的“菜篮子”。已先后引进示范推广蔬菜良种5大类25个、2000余亩,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200亩,新辐射带动4000户农户利用无公害生产、平衡施肥、电热温床育苗等技术生产蔬菜,提升蔬菜品质。区财政坚持每年拿出100万元配套扶持设施蔬菜大棚建设,对全区14家蔬菜合作社中表现较好的给予2万元的资金扶持,全区已先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认证产品9个,申请注册3个蔬菜商标。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利用大型信息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蔬菜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建立合作社与超市联手的“农超对接”模式,目前,该区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销售市场达22个,从事蔬菜流通人员1500多人,部分产品远销西安、甘肃、成都等城市。
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19年,该区蔬菜种植面积达8.7万亩,蔬菜总产10.875万吨,仅此一项实现农业总产值10.44亿元。设施蔬菜种植对拉动菜农收入增长的作用凸现。对比表明,露地蔬菜种植产出为1.2万元/亩;而设施蔬菜由于能做到全年均衡供应市场,产出平均可达2.4万元/亩(最高达4.2万元/亩),相当于露地蔬菜产出的两倍!2019年从农民人均收入看,全区平均18833元;而蔬菜种植户人均收入为28000元,比区均农民收入高10833元,高出91.31%。如果是设施蔬菜种植,则产出可比目前露地种植提高一倍。设施蔬菜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重要标志。
但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来看,仍有有以下制约因素: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其规模化生产者的劳动力成本明显高企,雇用工价已从前几年的50—60元/天,上涨到80—120元/天;由于蔬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蔬菜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已由前几年35%左右,上涨到近60%。亟待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以替代人工,达到降本增效之目的,保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该县除了借用一些粮油生产通用机械(如耕整地、植保等机具外)蔬菜生产机械化几近空白,仅有约15%左右。是农机化中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巨大的差别和旺盛的需求,成为今后农机化发展的“处女地”。
从需求方看,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亩均投资约为4500元,则南郑区要实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投资需求为4亿元;若实现蔬菜生产设施集约化、智能化、大型化、成套化(高度机械化,使人工成本降到10%以内的世界先进水平),亩均投资约为7500元左右,投资需求为6.5亿元。就农机化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看,都是“钱”途光明,十分诱人,值得为之不懈奋斗的。但从发展路径看,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领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非一蹴而就。
因此,进一步提高该区蔬菜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寻找突破口:
1、加强调研,摸清现状,切实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装备技术供给能力。要认真分析,找准问题。蔬菜生产分布广泛,区域差异明显,要对蔬菜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尤其要系统研究分析本地区蔬菜生产农艺和机械化融合中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蔬菜生产机械化问题的突破口。第三,理清思路,科学规划。提升蔬菜标准园建设水平,推进蔬菜生产向更高层次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更好条件。
2、突破瓶颈制约,促进蔬菜机械化快速发展。抓好农机农艺融合。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囊括了育苗、耕整地、撒施肥、移栽、灌溉、中耕、追肥、植保、收获、田园清洁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作业环节之间相互衔接,标准要统一,从移栽制定株行距,到拖拉机轮距、轮宽都要统一,既要达到蔬菜生产的农艺要求,又必须满足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做到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3、逐步提高机械作业的智能化水平。众所周知,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土地精细平整技术之一。它利用激光束平面取代常规机械平地中人眼目视作为控制基准,通过控制液压系统操纵平地铲运机具工作,完成土地平整作业。据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裕丰农机合作社使用表明,激光平整后的土地纵横坡度近似为零,大幅度提高水肥分布均匀度,提高灌溉质量,促进水肥高效利用,降低水资源消耗。同时高水平的土地平整,也有利于蔬菜机械化移栽、收获作业以及田间管理。
4、引入电商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加工工业龙头企业和销售龙头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政府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户用于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蔬菜生产农机化专业服务组织,提升蔬菜农业机械化水平。根据区域实际建立特色型蔬菜农业基地,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加快土地流转,向蔬菜生产大户集中,促进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抓好推介、宣传,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引进外来客商,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
三、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沿海,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和“中国一号菜园子”。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寿光坚持绿色、生态理念,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着力打造“寿光蔬菜”品牌。
目前,全市绿色果蔬种植面积5.6万公顷,建有35万个蔬菜大棚。拥有一流的蔬菜栽培技术、先进的蔬菜经营管理经验和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蔬菜”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产品销往国内300多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等27个国家。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成功的路径总结主要有六个方面:
1.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
2.坚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设施蔬菜生产模式;
3.加强市场体系培育和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4.着力打造了“寿光蔬菜”品牌;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商业化合作育种,加快各种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6.以蔬菜产业为主线,大力拓展蔬菜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式以展,打造进一步发展的五大优势:
1.生产成本优势,产业的聚集以及对生产资料的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2.技术创新优势,寿光蔬菜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提高技术创新优势;
3.人才聚集优势,建立了10多个技术培训机构,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4.就业优势,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问题;
5.制度环境优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
当年寿光蔬菜解决的是国人冬季吃不上蔬菜的问题,如今,寿光已经从追求“有”和“多”提升到让消费者吃上更优品种更高品质的蔬菜,并且出口25个发达国家。这一切都是通过整合全球绿色科技资源实现的。
目前寿光市围绕“高品质特色设施蔬菜”这个战略之根,搭建科技、标准、监管、人才、销售、基金六大平台,构成寿光蔬菜智慧农业体系,完善产业集群功能。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建立特色型蔬菜农业基地,推行土地流转,促进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同时加强推介、宣传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
农机农艺融合,推动蔬菜机械化快速发展,确保农艺要求与机械化作业的统一
建立特色型蔬菜农业基地,推行土地流转,促进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同时加强推介、宣传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
提高机械作业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采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和蔬菜机械化作业效率。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制度环境优势下,产业集群不断优化发展,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
特色型蔬菜农业基地,推行土地流转,促进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同时加强推介、宣传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