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农业领域,推动农业装备向“中国智造”转变,是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提升农业装备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行动。
一、我农业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硕果丰
1、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装备企业,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依托潍柴集团在全系列农业装备发动机、CVT动力总成、液压动力总成、电控软件、无人驾驶领域等行业一流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打造了国内农机行业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优势。从2021年成功发布国内首台商业化CVT智能拖拉机,到2023年实现CVT全系列智能拖拉机商品化,在大马力拖拉机领域,聚焦高端、智能,领先行业深耕CVT技术路线布局,加快了国内农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不断推动智能农机装备的革命,以增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
2、智能制造基地建设
2023年11月3日,潍柴雷沃大马力拖拉机高端农业装备智造基地在潍坊正式开工。该新工厂定位智能化工厂,生产设备及物流转运系统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大马力智能拖拉机联合厂房规划了5G + 智慧工厂多场景应用,大量采用省人化、自动化设备设施,以实现大马力智能拖拉机自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目标。项目形成年产10万台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及CVT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也按下了国内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向高、向智、向绿转型升级加速键。
3、中国一拖的“中国智造”结硕果
中国一拖在农业装备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07年开始实施“PST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2010年,被誉为“中国最先进拖拉机”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下线,打破了国际农机巨头在该领域的垄断格局,迫使进口产品大幅降价30%以上。此后,又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结束了我国35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必须进口的历史。2016年发布首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拖拉机,2021年东方红LF2204无人驾驶拖拉机亮相,其参与的主粮生产作业全程无人化解决方案被评为2021“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7年,中国一拖牵头组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暨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农机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携手研发国内首款智能农机定制芯片——“神农1号”芯片,以及被比喻为拖拉机“安卓系统”的“珊瑚”操作系统等,让中国拖拉机告别“缺芯少魂”,开创了自主可控的中国农机创新体系。随后几年间,国内首台5G + 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农机装备数字化研发平台等成果陆续诞生。截至目前,由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的农机大数据平台农机心跳活跃数据突破126000台。
生产模式智能化。中国一拖大拖公司的70 - 130马力大轮拖总装车间呈现出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模式。车间内机械臂舞动,数字化显示屏不断更新信息,新技术与工艺普及,机械化物流运输高效,信息化程度高,最大限度减少了用工成本,实现了高效运行。
产品质量严格把控。中国一拖在产品质量上严格要求,一大批要求严苛、技术精湛的质量监管员在生产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小齿车间对零件测量精度要求很高,新产品必须100%测量并做一对一的检测报告,经检查员李营检验的产品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20年工龄的总装车间质量员吉海洋也表示,严格的质量管理成为中国一拖产能提高的重要保障。
国际市场表现出色。中国一拖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有良好的表现。其拖拉机在塞尔维亚北部农业大省伏伊伏丁那的农户中知名度非常高,塞方经销商对一拖的产品和服务赞不绝口。中国一拖克服重重困难准时交付塞尔维亚订单后,在塞尔维亚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位,并以此为桥头堡,开始挺进欧盟市场。
二、我农装向“中国智造”转变带来的产业影响
1、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中国一拖的直播机每天可播种500亩以上,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效率提升近50倍。钵施然以采棉机为核心,推出棉花全程机械化产品,为新疆棉农提供整套生产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棉花产业生产效率,占据新疆一半以上的棉花收获机市场规模。
国机集团围绕市场需求,攻克多项农业技术难题,完成核心零部件攻关任务,自主研制电动和混合动力的农用动力机械,使得新型农机同步国际领先,优化了农业生产流程,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2、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钵施然与高校合作成立中乌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提升农业装备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引领农业产业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国机集团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和应用,如发布首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使亩产增加、收益提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完善产业链。中国农装向“中国智造”转变,促使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不断完善,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例如国机集团保证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围绕基础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等积极承接重大工程,推动了农机装备产业的整体发展。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稳定农业生产。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国机集团作为农机装备领域的“国家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贡献积极力量,其研发的智能农机有助于稳定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供应。
提升农业竞争力。先进的智能农装使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地位。
4、企业自身发展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一拖拥有和使用的“东方红”商标是我国农机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建厂以来累计向社会提供大量拖拉机和动力机械。钵施然拥有223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智能农装的发展,企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得到认可,还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一拖的盾构订单出口海外32个国家和地区,虽然这是基建装备,但反映了中国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拓展能力,农装企业也有望借助“中国智造”的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中国一拖的直播机可减施肥料20%、节水30%,适用于规模化种植,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国机集团围绕混合动力、纯电动、氢能源3大类绿色农机作业装备体系进行研发,自主研制电动和混合动力的农用动力机械,推动了农业装备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加速我农业装备“中国智造”若干发展建议
1、拓展行业应用领域
针对农业装备细分行业特点和痛点,制订实施路线图,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供需对接等活动,引导农业装备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制订细分行业实施路线图。结合蔬菜、畜牧、水产养殖、中药材等不同领域机械化需求,梳理薄弱环节(如蔬菜采收自动化率低、畜牧废弃物处理效率不足等),明确技术攻关方向和时间节点。例如,苏州市针对蔬菜生产提出突破高速移栽、尾菜处理等技术,甘肃省聚焦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作物机械化率提升3,可为路线图制定提供参考。
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与协同平台。依托政产学研合作成立区域性转型促进机构,开展农机装备适配性改造和技术验证,如苏州市推动农机化技术协同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智能农机装备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和科研机构对接,推广类似苏州“一业一机”模式,优选种植品种与农机装备组合方案。
加速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与标准制定。重点发展农业机器人、无人驾驶装备、5G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示范基地。例如苏州市推进智慧农业试点,打造涵盖粮食、水产等领域的智能装备应用场景;同步制定智能农机数据接口、作业精度等标准,参考光明网提出的“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模式。
2、构建数字化支撑体系
推广“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集成推广、监理、作业监测等功能模块,建设类似苏州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一张网”;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农机作业数据跨区域共享。
强化政策与人才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智能农机研发和技改的投入,如苏州市对休耕深翻、自动导航设备给予补贴,光明网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企业创新;完善“人工智能+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操作维护高技能人才。
3、加强区域发展
鼓励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路径,加快智能制造进农业产业集群、进园区,支持建设一批农业智能制造先行区,发展农业智能制造装备,包括基础零部件和装置、通用农业智能制造装备、专用农业智能制造装备以及融合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农业智能制造装备。
4、强化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鼓励高校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人工智能 + 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素养的理论型人才。同时,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重大专项、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校企联合,合作建设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人才交流和人才协调合作机制。针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着力完善高技能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措施,打造高层次农业智能制造人才队伍,不断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