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农业部:到2020年轮作休耕面积力争超5000万亩

分享至
      在2月23日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我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将扩大规模,试点面积比上年翻一番,此后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加上地方自主开展轮作休耕,力争到2020年轮作休耕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同时,还将实现区域拓展。轮作在东北四省区的基础上,新增长江流域江苏、江西两省的小麦稻谷低质低效区;休耕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基础上,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黑龙江寒地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纳入试点范围。
 
  轮作休耕对粮食安全有多大影响?曾衍德表示,去年轮作休耕1200万亩,其中轮作1000万亩、休耕200万亩,据测算,大概影响粮食产量近80亿斤,相当于整个粮食年产量的0.6%。“开展轮作休耕,不是不重视粮食,相反是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休耕不是弃耕,更不能废耕,休耕不能改变耕地的性质,也不能削弱粮食生产能力,这是一条底线。还要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承担试点的农户给予必要的补助,确保试点农户收入不降低。”曾衍德说。
 
  “当前,亟需把农业资源利用过高的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改变资源超强度利用的现状、扭转农业生态系统恶化的势头。轮作休耕就是要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曾衍德说。
 
  据介绍,2016年,全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616万亩,主要在内蒙古、黑龙江、湖南等9省份实施;2017年,轮作休耕试点面积1200万亩,试点省份不变。两年来,轮作休耕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方面,生态效应初步显现。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冷凉区建立了“三三轮作”模式,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建立了“控害养地培肥”模式,地下水漏斗区建立了“一季雨养一季休耕”模式;适区与适种相一致。选择豆科、茄科等养分利用互补、病虫发生规律不同的作物进行搭配,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
 
  另一方面,经济效应初步显现,体现在“三增”:作物产量增加。通过作物间的轮作倒茬和季节性休耕,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有效供给增加。在轮作休耕带动下,全国调减籽粒玉米5000万亩,增加大豆1900多万亩,增加杂粮500多万亩;农民收入增加。如黑龙江省海伦市轮作种植富硒、高蛋白大豆40多万亩,通过精深加工转化,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子”。
 
  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凡科军表示,为保证参与试点的农民有积极性,财政部不断完善轮作休耕补助政策,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14.36亿元,2017年安排25.6亿元,2018年拟安排约50亿元支持试点。补助标准力求实现两个平衡:一是注重作物之间收益的平衡,根据不同作物种植收益的变化,合理测算轮作补助标准,让农民改种以后不吃亏;二是注重区域间收入平衡,综合考虑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合理测算休耕补助标准,每亩补助500元至800元。
 
  农业部财务司副巡视员王晋臣表示,近两年,农业部、财政部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方面探索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制度,在下放资金使用管理权限的同时,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作为约束性任务指标和重点绩效考核指标下达到省,要求资金专款专用、补助标准不降低。同时,制定印发《轮作休耕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监测方案》,按照“大片万亩、小片千亩”的原则,在试点区域科学布置监测网点,跟踪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变化情况。
 
      曾衍德表示,今年要加快形成轮作休耕政策框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收益变化,科学确定补助标准,初步形成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区域轮作休耕、地方财政自主开展轮作休耕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快形成轮作休耕监测评价机制,运用遥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轮作休耕区域的跟踪监测。科学布局耕地质量监测网点,跟踪轮作休耕区域的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全文 |《关于推进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的指导意见》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24小时
36104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