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拖拉机智能化的三个方向

分享至

大家都知道,目前国内拖拉机行业最热的两个点是新能源和智能化,最近两年的行业活动中,几乎都离不开这两个话题。

但从本质上讲,无论是电动化、油电混动,抑或氢能、氨气、甲醇、甲烷,都是实现智能化的基本条件,或者说让拖拉机更容易实现智能化,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农机产品附加值,还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机会,成为产业投资的重要价值增长点,所以从根本上讲,智能化是比新能源更重要的技术。

大家也都知道,拖拉机是智能化最理想的载体,因为智能拖拉机会提高或解决无数农机具的智能化难题,或者说有了智能化的拖拉机,才能实现农机具的智能化。

据专家讲,未来拖拉机的智能化有三个方向:一是自动驾驶技术,二是精准作业系统,三是物联网与大数据。下面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一讲。

一、自动驾驶技术

笔者本人亲眼见证了国内拖拉机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且亲自参与并推动了这一过程。

其实很多人一说到智能拖拉机,潜意识里想到的就是自动驾驶拖拉机,在国内推动自动驾驶远远早于新能源。

早在2010年左右,随着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克拉斯等欧美大型高端拖拉机进口到中国市场,拓普康、天宝、壁虎等欧美自动驾驶系统和相关的技术也传到中国市场,后来的上海华测、上海联适、丰疆智能化、司南导航等都与这几家欧美导航公司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大约在2015年,在联适、丰疆智能、华测等公司的努力下,北斗自动导航实现了量的突破,并从示范推广进入了大规模的应用,到了2020年,行业销量在45000套,有至少25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欧美品牌被排挤出中国市场。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国产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占了绝对的市场份额,拓普康、迪尔的导航在一些进口机器上前装,但在后装市场几乎无法销售。

可见拖拉机的自动导航发展速度早于电动化10年,在自动导航实现普及的过程中,无人驾驶让企业趋之若鹜,但由于曲高和寡,一直没能推广起来,无人驾驶的未来在于电动化。

从本质上讲,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自动导航和无人驾驶,但这其中还可以进行细分:

辅助驾驶(L2级)。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精度±2.5cm)和电控转向系统,实现自动直线行走、地头转向等基本功能,减轻驾驶员疲劳。这类系统价格约2万-5万元,可使作业直线度偏差小于5cm,重叠漏耕率降低至3%以下,特别适合播种、开沟等对精度要求高的作业。

有条件自动驾驶(L3-L4级)。基于多传感器融合(北斗+视觉+雷达)和AI决策算法,实现复杂场景下的自主作业。如悍沃354ET纯电拖拉机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可自动识别田间障碍(树木、电线杆等),规划避障路径,完成"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操作。中科原动力万途系列配备"云大脑",支持多机协同调度,一个操作员可同时管理3~5台拖拉机作业,人力成本降低40%以上。这类系统价格较高(8万-15万元),但投资回收期通常在2~3年。

完全自动驾驶(L5级)。在封闭环境(如果园、标准化大田)已实现,但在开放农田还需技术突破。挑战主要来自复杂多变的田间环境(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湿度、突发障碍等)和法律法规限制。中国一拖在河南洛阳建立的无人农场示范区,已实现5台拖拉机编队作业,通过5G网络实时共享环境信息,系统反应延迟小于50毫秒。

二、精准作业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拖拉机上,主要的作用还是让拖拉机走直线,或按照规划好的路径去行走,而真正的重头戏在精准作业。

精准作业在国内仍然处于走直线和变量施肥阶段,但通过国内的各种会议获得的信息看,欧美市场,尤其是国家农场里的精准作业技术已经实现了普及,美国农场的作业效率提高和产量提升中,精准、变量技术起到了决定作用。

精准作业技术包含以上的几种重要技术:

一是变量作业控制技术。实现"按需供给"。根据实时感知数据,自动调整施肥量、播种密度、灌溉水量等参数。潍柴雷沃P7000配备的变量施肥系统,通过处方图和实时反馈,使氮肥利用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每亩节约成本30-50元。这类技术在大规模农场尤其有价值,投资回收期通常不超过两个作业季。

二是作业监测。使拖拉机具备"眼睛",通过摄像头、近红外传感器等,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壤墒情等信息。中联重科智能拖拉机搭载的多光谱成像系统,可识别小麦条锈病早期症状,准确率达85%以上,比人眼观察提前7~10天。这类系统价格约3万-8万元,但通过精准施药可节约农药20%~30%,经济效益显著。

三是数字孪生与云端。据说是通过将物理拖拉机映射为数字模型,在云端进行作业仿真和优化,但笔者认为可能还处于概念阶段,至少笔者本人对这一技术理解得很有限。据说中科原动力开发的"农机元宇宙"平台,可提前模拟不同作业方案的效果,选择最优路径和参数设置,使整体作业效率提升15%~20%3。

三、物联网与大数据

拖拉机可以说是行走的数据收集器,通过安排在农机具上的各种传感器,就可以实现收集到土壤、水分、营养比例、病虫害等信息,通过后台或云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以生成供机器或人参考的更高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足够多,就会成为大数据。

这些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目前国内有数亿兆的农业大数据要么没有被收集,要么在沉睡,国人亟待唤醒这个未来的金矿。

对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用户来讲,物联网能提供作物长势监测、产量预测、投入品管理等决策支持,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通过分析拖拉机采集的土壤压实度数据,指导深松作业时机和深度,改善根系生长环境。

对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商,物联网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预防性维护、作业质量追溯等服务延伸,未来可能会打造出差异化的软实力。如潍柴雷沃的智能服务平台可实时监测5000多台联网设备状态,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服务响应速度提高50%。

对农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可提供耕地质量监测、种植结构调查、农业补贴核查等监管工具。某省农业厅基于智能农机回传的作业数据,建立了耕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对江苏金租、哈银租赁、四季为农等金融机构,可形成农机融资租赁、农业保险等创新产品的风险管控基础。某银行根据拖拉机作业数据(时长、面积、轨迹等),开发了"农机贷"风控模型,不良率低于1%。

二、面向未来,拖拉机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拖拉机企业面临着多种技术路线选择的困惑:同步器换挡、动力换挡、CVT、纯电动、混合动力等,但不管是哪种技术,智能化技术已成为各技术路线的共性发展方向,具体到最热的电动化上,拖拉机的智能化水平与电动化程度有正相关的关系。

面向未来,拖拉机的智能化有三大趋势:

一是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发展。当前智能化主要集中于单台设备,未来将通过5G/6G网络实现多机协同。某公司正在测试的"无人农场"系统,可同时调度拖拉机、无人机、收获机等20多台设备,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天气变化自主规划作业流程,整体效率比单机操作提升30%以上。这种"云-边-端"协同的群体智能,将大幅降低规模化农业的人力需求。

二是从作业自动化向农业全流程数字化延伸。智能拖拉机采集的数据将与种植决策、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推广等环节深度融合。中联重科规划的"智慧农业大脑",将整合拖拉机、无人机、物联网设备采集的全程数据,构建从播种到销售的数字化闭环,帮助农场主优化经营决策。这种"数据驱动农业"模式,可能改变传统的农机销售模式,转向"服务订阅"或"按亩收费"。

三是从功能配置向生态开放转变。新能源拖拉机将作为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应用和服务。中科原动力推出的"万途开发者计划",允许农业科技公司在统一的API接口上开发专业应用(如病虫害识别算法、精准灌溉模型等),丰富智能拖拉机的功能生态。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开放模式,将加速农业创新应用涌现,形成良性循环的开发者社区。

总之,智能化技术已成为各技术路线的共性发展方向,随着电动化和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拖拉机迎来了智能化的黄金时代,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国内田间驰骋的将全是有着智慧大脑的智能拖拉机。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钵施然亮相哈萨克斯坦商品贸易博览会 赋能“一带一路”经济纵深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喷
248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