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以变革与创新进行着产业链重构。
今年初,德意志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吃掉世界》的报告,报告里说,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将彻底改变全球资本的游戏规则,还举例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的成绩已经让西方国家倍感压力。
在社会经济飞速向前的今天,一提到“创新”,人们往往会倍感到兴奋,尽管这些常常不能带来回报。而实际上,任何一家企业必须确保找准安身立命的核心经营优势,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
举个汽车行业的例子。
多年前,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曾提出一个“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即 “吉利不会放弃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研发与制造,我们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在智能电动化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大量投入,又要在传统内燃机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坚持技术引领,持续投入。”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如今这一行动计划已经初见成效,并且落到了实处。
这是吉利版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几年前,汽车市场曾对“路线问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的企业坚守传统汽车,有的企业All in新能源,而吉利选择“两条腿走路”,这是李书福的“用户思维”。
如果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看到了新能源是未来趋势,而坚守传统汽车赛道是看到传统技术优势与新能源技术的阶段性发展不足,那“用户思维”则是真正站在用户角度,结合实际理解用户真实需求。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很猛,而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燃油车仍有约50%的市场份额,全球则有75%左右的份额,这一规模不可小觑。新能源汽车胜在智慧网联、安全智驾等体验感受上,但中国市场巨大,发展不一,在一些充电设施匮乏的偏远地区,或者天气寒冷带来续航挑战的地区,燃油车需求依然旺盛。
吉利的发展说明了一切!
从根本上讲,企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在增长就是在萎缩,而且朝任何一个方向发展都很艰难。想要成功,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
自2015年进入升级转型发展阶段至今,农机行业产业构成与市场竞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比拼成为存量竞争下的焦点,规模增长已经全面过渡为质量增长,存量更新成为主流,不管是传统产品还是细分新兴产品,都在竞争加速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供给过剩。
如此背景下,农机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境遇更加复杂、更加险峻,如何“活下来”并“活得好”,大家都在寻求有效路径。经过反复论证后得出:“固本强基,实现卓越经营;技术先导,实现创新驱动”,适用于所有农机企业发展,在具体路径和方法上应着重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板做长,短板补齐。
这一点大家都不陌生,进行自我评估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的功课,时刻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才能够选准属于自己的赛道,找准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断做强企业优势,通过学习、研究、借鉴和人才引进等手段,弥补劣势,直面竞争,赢得竞争。
其次,明确自己要去的战略目标,拾阶而上,步步踩实。
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农机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所有企业必须将“自己在哪儿?去哪儿?怎么去?”这三个问题毫不含糊地弄个一清二楚,要在不断实践和论证中确立战略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做好产品、做好渠道、做好全方位用户服务、保持好现金流等等,这样才有了更大的成功几率。
再次,扎实经营与创新齐头并进,业绩立命,创新造血。
农机企业发展壮大的首要任务是赚钱,要通过运营质量提升确立竞争优势,通过主营产品优势占领市场,通过提供一体化服务赢得用户,通过规模增长与发展形成团队……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等创新,实现更好、更快、更强发展。
当然,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经验,农机行业有太多的典型案例,希望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创新与卓越经营走向更大的成功。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