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中旬举行的2025农业机械产业大会(原中国农机高端论坛)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分享了中国农业机械出口发展的最新动态。他指出,中国农机出口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新态势,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出口市场表现亮眼,新兴市场增长强劲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出口额93.05亿美元,增长26.5%;进口额6.8亿美元,同比下降21%;贸易顺差扩大至8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从出口区域看,中国农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量同比增长29%。非洲市场同比增幅达46.6%,亚洲市场增长33.8%。在出口额前十大目的地国中,除俄罗斯出现下滑外,其余国家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1.77%,对德国出口增长67.27%。
范建华表示,这些数据反映出三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正从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特别是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智能农机装备、新能源农机等高端产品出口占比显著提升。
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不再仅仅是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服务优化,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多客户认可。
三是全球市场布局更趋合理。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国内农机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增强抗风险能力。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成为我国农机主要出口目的地国的同时,南美市场快速崛起,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也成为新兴出口市场。
二、三大特征凸显农机出海趋势
范建华指出,当前中国农机出海呈现三大鲜明特征:
第一,市场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出口量占比超过60%。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我国农机第一大贸易对象。非洲、亚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增长强劲,增幅分别达46.6%、33.8%和26.69%。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为我国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提供了更大回旋空间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第二,产品高端化转型成效显著。国内农机正从“价格战”转向“技术驱动、质量取胜”的新发展路径。如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出口额除2024年受整个拖拉机市场下滑影响外,已连续多年保持大幅增长;智能化装备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售16.8万套,同比增长40.23%,植保无人机销售15.87万架,同比飙升71.87%;绿色化产品需求旺盛,电动拖拉机、氢能动力农机等新品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三,企业国际化运营更加成熟。一方面,中国一拖、潍柴雷沃、江苏沃得等龙头企业近年来出口表现亮眼,成为中国农机出海的主力军,并逐步建立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显现,如浙江台州作为“中国喷雾器之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种集群化出海模式,大大增强了在特定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跨境电商等新渠道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出海途径。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范建华表示,中国农机出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仅要看到广阔的前景,也要正视严峻的挑战。
他分析,中国农机出口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全球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成为必然选择。据预测,2024年全球农业机械和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620亿美元,过去5年复合年增长率达5.4%,为中国农机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内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实施,“优机优补”“更新补贴”等政策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国际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为开拓新兴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技术革命带来换道超车机遇。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新赛道上,中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相对较小,部分领域处于并跑或领跑状态。这为“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也面临四方面挑战。
一是“卡脖子”技术问题突出。中国农机产品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总体低于0.5,2021—2023年在0.31~0.35之间波动,反映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高,大马力发动机、高端变速箱、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
二是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机产品具有使用周期长、维护需求多的特点,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是赢得国际市场信任的关键。但目前国内农机企业在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服务短板更为明显。如何构建高效、经济的全球服务体系,是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增加了农机出海之路的不确定性。
四是品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国产农机在品牌价值、国际知名度方面仍有差距。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点建议
面对新形势,范建华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关键领域。重点发展基于北斗、5G的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补齐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短板弱项,集中攻克大马力发动机、高端变速箱、智能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第二,深化市场细分,实施精准营销。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开发针对性产品。比如东南亚市场需要水田机械,非洲市场需要中小型耐用的机械,欧美市场需要环保高效的高端产品。要建立专业的国际营销团队,采用数字化营销等手段,提高市场开发效率。
第三,优化全球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企业需要重新规划生产和采购布局。既要加强本土配套能力建设,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又要考虑在主要目标市场附近设立组装或生产基地,降低贸易壁垒影响。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以更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与跨国农机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合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学习借鉴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能力。
第五,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把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建立高效、经济的全球服务网络。可以探索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服务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等多种模式,切实解决海外客户的后顾之忧。
第六,推进数字化转型,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拥抱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新模式,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缩短交货时间,降低物流成本。要用好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变化。
范建华表示,未来3~5年,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与特色经济作物机械、新能源农机、农业机器人及无人系统、农机后市场服务等五大细分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农机出海正从“走出去”向“走上去”迈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