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农机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全球产业链正呈现出区域化、本土化、数字化等多重趋势,这对农机企业的生产布局、供应链管理以及技术升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节点,越要发挥企业家的火车头、方向盘和牛鼻子的作用。
农机企业的竞争优势早已超越技术本身。企业家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深刻的政策洞察力不可或缺。政策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只有准确把握政策走向,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找准方向。我国 “十四五” 规划中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明确目标,企业家若能提前洞悉这一政策,就能在产品研发、市场布局等方面早做规划,抢占市场先机。
系统性的战略思维也至关重要。农机企业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战略规划。在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不能仅仅关注自身环节,还要考虑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经销商紧密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的能力同样关键。政府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会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企业家要善于利用这些政策,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利用补贴政策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价值传递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家角色的转型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落地,更实现了从 “技术引进” 向 “价值共创” 的深层跃迁。过去,很多农机企业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如今,多家企业的企业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坚持高校合作,布局高端智能农机,规划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农机产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还与合作伙伴实现了价值共创,共同开拓市场,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农机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在智能化、无人化农机发展趋势下,管理者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加大在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时,要顺应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研发和生产更加环保、节能的农机产品。只有这样,农机企业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