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竞赛。强者制订规则使强者更强,弱者追赶超越,弯道超车。有句话很血腥:你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在菜单上。当弱者卧薪尝胆弯道超车成功,可以成为强者,就有了制订规则之特权。基于此,撰此文,用心知之者,堪称智者。
一、这些年我们在农机领域突破了哪些“卡脖子”技术
1、大马力拖拉机前驱动桥技术
农机驱动桥被称为拖拉机的脊梁,其性能直接影响拖拉机的牵引力、通过性和可靠性。2024 年我国 200 + 马力拖拉机市场规模达 126 亿元,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40%,国内大型高端农机长期依赖进口前驱动桥,受成本与保供制约。一机集团桥箱公司聚焦大马力拖拉机应用痛点、短板,对标国外同类农机桥技术,结合自身重卡车桥模块化设计理念,历经两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出两款大马力拖拉机前驱动桥。实现了前驱动桥可靠性、耐久性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全面技术提升,成本较国外产品大幅降低,满足大马力拖拉机适配深松、旋耕等高强度作业需求,标志着在高端农业装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领域实现突破。目前,第一款高摆销前驱动桥用户已完成试验样车 370 小时农田重载作业路试;第二款前后摆销前驱动桥按用户要求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完成温升、噪音、中值疲劳寿命等车桥台架试验,并取得在最大输入扭矩下累计完成 65 万次的齿轮疲劳测试成绩,得到用户认可并进行装车路试。
2、农机自动导航系统技术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农机自动导航系统销售量达 11 万台,国产品牌完全掌控了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导权,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市场在该技术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3、动力换向技术
2024 年 9 月国家出台了动力换向农机补贴政策,使得这一机型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以 200 马力的拖拉机为例,补贴后价差基本在 1 万到 2 万元左右,100 多马力的拖拉机,价差也就在几千元左右,这一技术降低了农机手工作强度,推动了相关农机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4、小众特色农机技术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农业需求和作业场景,农机企业也取得了技术突破。例如一拖集团针对河南漯河临颍县辣椒种植户移栽辣椒苗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无人驾驶辣椒直播机,原来要干三趟的活,现在一次就干完了,一天能干到 200 亩左右;还有适合丘陵山区的特色农机装备,通过独特设计如折腰结构使转弯半径小,发动机前移让上坡时后面带农具不容易翘头,满足了丘陵耕作的需求。
二、农机领域还有哪些“卡脖子”技术需攻关
1、大型高端农机产品相关技术
国内农机企业大而不强,大型高端农机产品供给不足,高端市场被进口农机垄断。除大马力拖拉机的核心部件外,打捆机的打结器、入土件和耐磨件,青贮机的籽粒破碎装置等技术,目前也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限制了我国在这些高端农机产品上的自主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大马力拖拉机核心技术
2024 年我国 200 + 马力拖拉机市场规模达 126 亿元,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40%,特别是国内大型高端农机前驱动桥长期依赖进口,受成本与保供制约,成为产业链“卡脖子”难题。尽管一机集团桥箱公司已自主研发出两款大马力拖拉机前驱动桥,实现了核心部件国产化,但在 300 马力以上机型的相关技术方面仍需继续攻关,以形成覆盖全功率段的农机桥产品矩阵。
3、智能与精准农业技术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智能与精准农业成为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农机在这方面存在技术短板,如缺乏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难以精准获取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智能决策系统不够完善,无法根据实时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作业指导;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不足,难以实现农机的精准作业和智能管理等。这些技术的缺失导致我国农机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受到限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精准化、智能化生产的需求。
4、动力系统与节能环保技术
在农机动力系统方面,我国的发动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发动机的功率、燃油经济性、可靠性等指标有待提高。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农机的节能环保技术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发高效、清洁的动力系统,降低农机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是我国农机领域需要攻克的重要技术难题。
5、材料与制造工艺技术
农机的性能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和制造工艺。目前我国在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如高强度、轻量化的合金材料,以及耐磨、耐腐蚀的特殊材料等,影响了农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先进的制造工艺,如精密铸造、锻造、加工等技术,与国外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制约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品质提升。
三、农机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若干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
增加科研资金支持。建议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展期计划,加大对农机科研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例如对于农机驱动桥等核心部件的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以解决国产农机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农机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农机行业储备人才。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像湖南农业大学的“05 后”特岗生在农机展上进行实践课,了解最新趋势,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2、加强技术创新与合作
鼓励跨界创新。支持工业机械制造企业跨界进入农机领域,带来新的技术路线。例如这些跨界企业可以将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农机制造中,推动国产农机突破卡脖子技术。
促进企业合作。引导农机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同时,企业还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例如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强化标准建设与质量提升
构建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机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例如全国人大代表秦庆芳参与制定柳州螺蛳粉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农机领域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构建适合自身的标准体系,赢得市场。
加强质量监管。加强对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严格处罚,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4、满足市场需求与应用推广
关注市场需求。农机企业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围绕实际作业中的突出短板进行产品改造升级。例如根据不同地区的作业场景,研发适用于南方丘陵山地及水田作业的履带式农机等,满足特定作业场景的需求。
加强应用推广。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使用国产高端、绿色、智能农机。同时,企业要加强售后服务,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促进国产农机的推广应用。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