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农机装备产业如何搭上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制造快车

分享至

海洋牧场是一个向海而生的全新新兴产业。64个国家发展海洋牧场,日本、韩国起步较早(1970年代)。中国截至2023年,已建成169个国家级示范区,投放人工鱼礁超5000万空方。海洋牧场是渔业从“资源掠夺”向“生态养护”转型的关键路径,兼具生态修复、资源增殖和产业升级的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内卷严重,而作为我国水产智慧养殖平台的海洋牧场装备制造,属于竞争不充分的新兴装备产业。建议农机企业积极参与我国水产智慧养殖平台的海洋牧场装备研发与制造,为企业开辟新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什么是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海域内,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人工建造的巨型浮动式水产智慧养殖平台等生态工程技术,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渔业生产模式。其本质是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高渔业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

1、 核心措施与特征

人工鱼礁与生境优化。投放人工鱼礁、移植海藻场等,为海洋生物提供索饵、产卵和栖息场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制造能力的迅猛提高,人工建造的巨型浮动式水产智慧养殖平台从无到有,展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了这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营造生态优先的发展现念。区别于传统网箱养殖,强调以生态修复为基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智能化管理。利用声、光、电技术及大数据监测系统,实现资源动态监控与科学管理。

2、海洋牧场的功能与分类

类型特点与目标案例/数据来源
渔业养殖型以增产经济物种为主(如海参、鲍鱼),结合人工增殖放流大幅提高产量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示范区
生态修复型修复退化海域生态,如治理过度捕捞导致的资源枯竭广西钦州大蚝养殖基地
休闲观光型融合垂钓、海底观光等旅游项目,推动三产融合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
综合型兼具生态、养殖、旅游功能,实现多维度开发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区

按规模与投资主体划分,海洋牧场有公益型【政府主导投资(如养护型牧场),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经营型(企业投资建设,侧重经济效益,如深远海养殖平台);规模分级(小型(<50公顷)、中型(50-100公顷)、大型(>100公顷)】。

3、海洋牧场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较投礁前提高8倍以上;人工建造的巨型浮动式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渔业产出是传统网箱养殖业产出的10倍以上。环境修复能力年固碳量19万吨,消减氮、磷污染物超1.6万吨; 遏制破坏性捕捞。通过物理阻隔减少拖网作业,保护海洋生态。

经济效益。直接产值。我国已建成300多个海洋牧场,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19亿元;产业链延伸。带动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等关联产业,如广东台山牧场基建投资1.51亿元;可持续性。相比传统养殖,海洋牧场产品品质更接近野生,市场溢价高。

二、我国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海洋牧场)发展现状

1、政策驱动与标准化推进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已纳入国家战略,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7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提出“到2025年创建20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农业农村部2022年通知要求“重点发展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养护型海洋牧场”。截至2023年3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69个,覆盖山东、广东、辽宁等沿海省份,其中山东省以72处居全国首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支持深远海养殖和海上牧场建设”,推动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升级。

2、智慧化技术深度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海洋牧场向“智慧化”转型,核心表现为:

环境监测与精准管理。智能网箱配备500余个监测点(如山东“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实时监测水质、水温、溶氧量等参数,通过算法优化换水、投饵策略;生物监测与追溯。采用“鱼脸识别”技术实现养殖个体追溯,结合AI分析鱼类行为(如摄食、游动),提前预警病害;装备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工船(如“国信1号”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通过游弋式养殖规避近海环境压力,冬季在福建、夏季在青岛,确保鱼类全年健康生长; 智能养殖系统 。智慧化养殖使养殖效率提升30%以上(如网箱养殖密度优化、饲料转化率提高),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

3、规模与布局优化

我国海洋牧场已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深远海养殖成为核心增长点:

空间布局。新增开放式养殖用海向深远海域延伸,平均离岸距离从2018年的10公里增至2024年的18公里;装备升级。深水抗风浪网箱(如周长90米的HDPE网箱)抗风浪能力较传统网箱提升3倍,养殖密度降低30%,平衡鱼类生长空间与环境影响;产量与品质。智能网箱(如“经海系列”)单体可养殖100万尾鱼,海域水质优良、换水频率高,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4、产业融合创新

海洋牧场从“单一养殖”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型,形成“养殖+旅游+能源”等融合模式:

渔业+旅游:如山东“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集养殖、旅游、科研于一体,开创“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模式,年均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同时通过棚顶太阳能发电节省资金40万元;渔业+能源:浙江宁海“渔光互补”模式,棚上太阳能发电、棚下养殖蛏、蛤等海产,实现经济与生态双丰收;产业链协同:苗种繁育(基因工程培育抗逆品种)、加工(即食海产品、生物制剂提取)、销售(电商与追溯体系)环节联动,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我国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海洋牧场)发展挑战

1、自然风险与保险保障不足

自然灾害威胁。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对沿海养殖造成重大冲击(如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导致广东、福建沿海养殖网箱大量损毁);

保险覆盖有限。尽管实施海洋牧场保险,但养殖户自筹比例高(较其他农产品投保成本更高),且理赔多以“十分钟平均风速”为标准,而台风阵风往往不到十分钟就造成损失,导致理赔触发困难。

2、环境与病害防控压力

环境不确定性。深远海养殖面临水质变化(如赤潮、海洋污染)、水温波动等问题,需持续投入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如人工鱼礁、海草床移植);病害防控难度。深远海养殖密度较高,鱼类病害(如寄生虫、细菌性疾病)易扩散,现有病害预警系统仍需优化(如更精准的行为分析算法)。

3、技术与装备瓶颈

深远海装备研发。尽管深水网箱、养殖工船取得突破,但超大型装备(如20万吨级养殖工船)的稳定性、续航能力仍需提升;

智能技术落地。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基层牧场的推广成本较高,中小养殖户难以承担;品种适应性。部分养殖品种(如野生大黄鱼)对震动敏感,需进一步选育适应深远海环境的抗逆品种。

4、产业链协同与标准滞后

产业链整合难度。苗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环节存在信息差,如苗种供应与养殖需求不匹配、加工技术落后于市场需求;

标准与法规滞后。尽管出台《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等标准,但环保法规执行力度不足(如养殖废弃物处理、海域使用监管),部分牧场存在过度养殖问题;国际竞争力不足。与挪威、日本等海洋强国相比,我国海洋牧场的品牌影响力、技术输出能力仍需提升,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海洋牧场)已进入“政策驱动、技术赋能、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但仍面临自然风险、技术瓶颈、产业链协同等挑战。未来需通过优化保险政策、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整合等措施,实现海洋牧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四、农机装备产业如何搭上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制造快车

农机装备产业可通过以下路径融入水产智慧养殖平台(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

1、技术跨界融合:发挥传统优势转向海洋场景

装备制造能力迁移。农机企业在大型钢结构、动力系统、机械自动化等领域具备成熟经验,可转向海洋牧场装备研发。例如:广船国际将船舶制造技术应用于深海养殖平台建造,开发出抗风浪的"普盛海洋牧场1号"(配备自动投饵、水质监测系统)。

黑龙江农机企业通过"大型大马力智能农机先导区"建设,推动电驱播种、智能控制等技术向水产装备延伸。

智能化技术复用。将农田物联网、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农业技术适配海洋场景。移植江苏农机智能化经验(如智能投饵船、环境监测终端)至海洋牧场,实现水质、鱼群行为的实时监控。借鉴海隆物联水产管控平台模式,集成物联网设备与AI决策系统,优化投喂与病害防控。

2、政产学研协同:构建创新联合体

联合技术攻关。参与省级海洋牧场产业联盟(如南沙模式),联合湛江湾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等机构,共同研发抗风浪网箱、养殖工船等核心装备。攻关"卡脖子"技术。如悬浮定深锚泊("海塔1号"平台)、能源自供给系统(光伏清洁能源)。共享研发平台。利用农机装备专项政策(如黑龙江先导区)与海洋牧场扶持资金(广东40个项目投资超178亿),共建试验基地。再例如湛江湾实验室与蓝水集团合作,降低深海养殖平台建造成本30%。

3、产业链整合:拓展装备服务生态

装备升级与定制化。开发水产专用机械。如清淤机器人、自动分拣机(河蟹分级精度达1克)、智能投饲船,替代人力密集型作业。定制深远海装备。参考"恒燚1号"平台,结合农机动力系统与海洋定位技术,实现平台自升降与抗台风设计。智慧运维服务。构建"装备+数据平台"模式。如海隆物联平台通过云端分析水质数据,远程调控饲料投喂,农机企业可提供硬件支持与维护服务。发展社会化服务。借鉴江苏农机合作社经验,为海洋牧场提供装备租赁、技术培训、故障响应一体化服务。

4、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把握政策红利。响应农机报废更新补贴(2024年全国报废7.7万台),将产能转向智能水产装备。对接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规划(2027年产值目标3250亿),布局种苗繁育、冷链物流装备赛道。开拓增量市场。针对近海养殖痛点(如密度过高、病害频发),推广深远海智能装备解决方案。探索"风电+养殖""文旅+平台"等融合模式(如福建"惠安1号"文旅养殖平台)。

通过技术协同、政策借力与生态重构,农机产业可快速嵌入智慧水产装备价值链,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产业跃迁。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忘心宅
2025-09-08 12:14:49

渔业和海产养殖确实能算作农机领域,但是就怕摊子铺大了 又不关注农机里面最核心的技术短板了

发帖
山不转水转
2025-09-08 11:02:36

只要为渔场收益够,这种装备的技术差距很快能赶上来

发帖
90后小许
2025-09-08 09:54:05

海洋牧场肯定是未来,只是需要更多耐心和实干

发帖
阅读下一篇

铭记峥嵘岁月,致敬奋斗征程|英轩集团组织观看胜利 80 周年阅兵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889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