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于帅
冯总:赛轮集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耀岭
2025年,对于中国轮胎产业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赛轮集团首度跻身全球轮胎品牌价值前十,并蝉联中国榜首,其海外营收占比高达75%,标志着中国轮胎品牌真正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的聚光灯下,赛轮集团以“丰收时刻 就用赛轮”为主题,展出了覆盖现代农业全场景的行走系统解决方案。
展会期间,我们深度对话赛轮集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耀岭,探寻这家民族品牌如何以技术革新为矛,全球视野为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赋能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为农机注入“行走的力量”。

全球竞合下的赛轮之道
全景产品矩阵与核心技术突破
记者:恭喜赛轮实现品牌与业绩的双重突破。您如何看待当前全球农用轮胎市场的竞争格局?赛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冯总:当前全球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导,而中国品牌正凭借快速提升的性价比和技术实力迅速崛起。赛轮能够脱颖而出,其根本在于我们对技术研发的长期主义投入。作为国橡中心的重要成员,我们深耕于生产工装、产品设计与工艺技术,这是快速追赶并缩小与第一梯队差距的核心实力。
如今,我们已经搭建起从超低断面到窄基系列的全景农业胎产品体系,实现了对耕种、管理、收获全作业环节的覆盖,旨在为全球农业经营者提供“一站式、全景式”的服务。本次展会带来的产品矩阵,正是基于我们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主机厂需要品类齐全的配套体系,而用户则渴望解决“选型难、时效低、服务散”的痛点。
记者:这样的产品布局背后,是基于怎样的技术储备?与国际品牌相比,我们的差异化优势何在?
冯总:自2014年布局欧美子午线市场以来,我们已为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道依茨法尔、一拖、雷沃等国内外主流主机厂稳定配套。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更要有前瞻性的技术理念。例如,针对节油环保趋势,我们多款产品应用的45°花纹块设计和低充气压力技术,显著提升了牵引性、减震性和土壤保护性能。
我们的差异化优势在于自主研发的速度与精准的市场定位。我们拥有一流的研发与市场团队,能够快速响应,将需求转化为产品。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在权威的DLG测试中,赛轮轮胎的作业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0%,节油6%以上。这不仅是数据的领先,更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破解行业痛点
从“液体黄金”到场景化定制
记者:我们注意到赛轮的许多创新设计都直击痛点。这些是否源于“液体黄金”技术的底层赋能?它如何实现性能的完美平衡?
冯总:“液体黄金”是赛轮基础研究创新的典型代表,其创新基因贯穿于所有研发项目。您提到的花纹和低气压设计是结构创新,而“液体黄金”材料则从分子层面带来了革命。其耐刺扎、耐磨的特性,与应用在农业胎上,与结构设计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了“抗刺扎、长寿命、低损伤、高燃油效率”的平衡,突破了传统轮胎的性能瓶颈。
记者:赛轮展现了极强的场景化定制能力,这需要强大的研发体系支撑。我们是如何构建从市场到技术的快速响应机制的?超10亿元的研发投入主要聚焦何处?
冯总:我们的研发体系是“端到端”的,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就与主机厂深度合作,快速识别客户需求并转化为设计语言。在农业轮胎领域,我们的投入主要聚焦于三大方向:一是前沿技术预研,如超低压VF+CFO技术;二是新装备研发,如全自动化成型机,以提升产品均一性;三是与大型主机厂联合开发,满足新机型配套需求。
记者:本次展出的MT510水稻机履带,是否针对东南亚及南方水田的特殊工况?市场反馈如何?
冯总:是的,MT510是典型的场景化定制产品,专门为东南亚及中国南方水田开发,具备高载重、耐切割的特性。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测试反馈中,其性能达到了客户预期,同时在性价比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从“制造出海”到“价值出海”
全球化布局的赛轮样本
记者:赛轮很早就布局海外建厂,这种“产能出海+本地化运营”战略,如何平衡“全球标准”与“本地需求”?
冯总:我们坚持“一个工厂”的建设方针,确保全球工厂工艺、工装和产品标准统一。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灵活选择物流成本最低的基地进行生产。同时,针对本地需求,我们会进行深度定向开发。例如,新建的印尼工厂,其农业胎产品就是完全针对当地市场重新设计的,实现了真正的本地化生产与销售。对于东南亚水田,我们会着重优化花纹和配方,以增强牵引和耐切割性;而对欧洲高标准农田,则会有不同的技术侧重。
记者:赛轮在非公路轮胎领域与全球矿企的高端合作经验,是否会赋能农业轮胎开拓国际高端市场?目前MAXAM品牌在海外认可度如何?
冯总:当然。我们已经实现了为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道依茨法尔的配套,这是进军国际高端农机市场的关键一步。MAXAM品牌的农业子午胎在欧美、东南亚等核心市场,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我们将借助工程胎与农业胎并肩作战,共同提升品牌形象。
记者:赛轮如何打破中国轮胎“低价出口”的刻板印象,实现“价值出海”?
冯总:MAXAM品牌从诞生之初,就对标米其林、大陆等国际顶级品牌。我们多年来持续投入最前沿的技术研究,构建了赛轮独有的技术体系。正是凭借不逊于顶尖品牌的技术和品质,我们改变了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偏见,实现了从“制造出海”到“价值出海”的跨越。


锚定未来赛道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未来
记者:面对农业“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赛轮未来3~5年将重点攻克哪些技术难题?
冯总:我们将聚焦五大方向:超大型轮胎的高载荷低变形技术、超低压高载荷产品设计技术、多场景应用的自动充放气技术、更先进的室内外测试技术,以及针对智能化农机的绿色轮胎开发。我们将持续发挥产业链优势,通过自动化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性价比。
记者:从“轮胎+履带”的产品体系看,赛轮是否正从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冯总: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我们正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和一体式服务。农场主可以通过我们的线上平台或本地代理商,便捷地选购全套产品,并获得从选型推荐到全程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记者:作为行业领军者,赛轮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冯总:我们的使命是“做一条好轮胎”。赛轮积极参与行业及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凭借自身技术实力为行业进言献策。同时,我们正积极推行ESG发展理念,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社会创造长期价值。
记者:展望“十五五”,赛轮将如何把握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冯总:我们已经为农业现代化储备了前沿技术。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雷沃、一拖等主机厂的合作,从配套升级至联合开发。在推动农机“四化”方面,我们将发挥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打造低耗能、高寿命、环境友好的轮胎产品,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赛轮力量。
共话未来
凝聚合力,让丰收在起点注定
记者:最后,请您解读本次“丰收时刻 就用赛轮”的参展主题,并谈谈对未来的期待。
冯总:我们想传递的理念是:播种未来,让希望精准落地,让丰收应在起点。在全作业场景和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赛轮都致力于成为全球农机用户最可靠的伙伴。
记者:您认为中国农业轮胎企业要实现持续的全球化突破,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赛轮将扮演何种角色?
冯总:持续全球化,必须坚持产品技术与品质是第一生命线。行业应避免低质竞争,共同转向国家倡导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轨道。赛轮作为先行者,将坚持品牌国际化、技术自主化的长期主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推动行业内新质生产力转型,引领中国轮胎产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结语
与冯总的一席谈,勾勒出一家中国制造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顶端迈进的清晰路径。在赛轮的故事里,没有捷径与侥幸,有的只是对技术创新的笃定、对全球市场的敬畏以及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当“赛轮制造”深度嵌入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肌理,其所代表的,已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功,更是一个产业群体的崛起与一种发展模式的胜利。
丰收时刻,就用赛轮——这不仅仅是一句市场口号,更是一家民族企业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庄重承诺。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能少坏一次、多干一年活,用户肯定认可
坚持长期主义,就已经避免很多低价竞争
能快速适配哈皮主机厂的新机型...这个肯定是靠深厚内功
要往上走,肯定要像这样沉下心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