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农机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五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农机企业需要尽快形成更加完整、科学的产业发展方针,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成长,形成梯次推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稳固农机产业根基的必然要求。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的代名词,而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实现提质增效。特别是要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重塑生产流程、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让“老树发新枝”。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具有先导性、带动性强的特点。要聚焦这些重点领域,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壮大农机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关乎长远竞争力。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下好“先手棋”。未来产业培育需要更多耐心和战略定力,要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鼓励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农机行业未来发展蓄积潜能。
技术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十五五”时期,坚持创新在农机产业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找准主攻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要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要摆脱研发和应用“两张皮现象”,将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壮大的农机企业和引领未来的产业。要完善转化机制,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带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整体升级,形成更多在关键时刻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和产品,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平衡能力。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要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必须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特别要激活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新生产要素的重组与融合,推动新生产要素与传统要素之间,以及新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优组合。这需要大胆改革探索,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分配机制和治理模式,释放创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主战场在制造业,但服务业同样蕴含巨大潜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个根本。同时,也不能忽视现代服务业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金融、智慧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生活性服务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推动农机行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展望“十五五”,农机企业需要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为全面实现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