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层林尽染,东北平原的黑土地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的第六年,也是收官之年,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高产竞赛基地、良种良机+良技示范基地,玉米单产提升的喜报接连传来,为这片沃土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亲身体验丰收氛围、实地验证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四位深耕农业领域的老同志结伴而行,奔赴田间地头。在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研究员的带领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李社潮研究员,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德邦大为播种机首席专家苗全研究员,吉林省梨树县农技中心董文赫研究员,还有受邀同行的长春市高级农艺师。这支“银发团队”年龄跨度从50岁到70岁,两人年过七旬,一人年过六旬,一人年过五旬,却始终怀揣着对黑土地的热爱与对农业科技的执着,是保护性耕作推广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光者”、推广者。
他们的目的地,是全国产粮大县榆树市与德惠市的两处农业基地——榆树市刘家镇天航家庭农场、德惠市文兴农资合作社。在这里,连片的玉米田秆壮穗满,沉甸甸的玉米棒压弯了枝头,微风拂过,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为确保测产数据真实可靠,四位老同志决定亲自动手,在两处基地中随机挑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选用专业设备开展自行测产。
随着测产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一组组亮眼的数据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两块地的玉米亩产突破吨粮大关,分别垧产超30000万斤,另一块地更是创下了垧产28600斤的高产水平(全部折合为干粮)。看着手中的测产结果,四位老同志难掩激动,他们深知,这沉甸甸的收成背后,是六年保护性耕作推广的汗水与付出,是“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更是科技赋能农业的有力见证。
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如今的大面积推广,从质疑声中的坚持到喜获丰收的认可,保护性耕作不仅让黑土地变得更肥沃,更让玉产单产提升展现潜能,让农民的腰包能鼓起来。四位银发“土专家”的田间测产,不仅验证了保护性耕作的卓越成效,更坚定了大家守护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未来,这份来自黑土地的“丰收答卷”,还将在希望政策持续支持,更多地方续写新的篇章,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大熊猫、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显现更大威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