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进口采棉机正在新疆广袤的棉田里高效作业,而几台国产拖拉机却因故障频频停工。这背后是中国农机行业的深刻困境。
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享受国家补贴的同时,国产农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仍显不足。相比之下,工程机械行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成功将进口厂商挤出了国内市场。
这一反差背后,是两个行业在技术创新路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的根本差异。农机行业面临的是系统性挑战,而非简单的补贴问题。
01 行业本质差异:标准化与适应性的不同逻辑
工程机械与农机行业存在根本性差异。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建筑、矿山等领域,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标准化。而农业机械需要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农艺要求,具有显著的地域适应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从东北黑土地到南方水田,从西北戈壁到丘陵山区,不同地区的农艺要求和作业环境差异巨大。进口农机企业凭借长期技术积累,能够提供高度适应特定区域的产品。
国内农机企业则需要应对各种复杂需求,产品开发资源分散,难以集中突破。比如新疆棉田采用的采棉机与东北大豆产区所需的收获机械就存在根本不同。
02 技术积累差距:基础薄弱与高端依赖
核心技术积累不足是国产农机行业的痛点。数据显示,国产3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关键液压件、传动系统依赖进口的比例超过60%,智能农机的传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50%。
工程机械行业通过市场换技术,逐步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农机行业虽然也走过了类似路径,但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循环。
高端材料与基础工艺差距明显。动力换挡变速箱作为大马力拖拉机的“心脏”,其制造涉及精密加工和特种材料技术,国内企业仍难以突破。工程机械行业则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逐步解决了基础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03 政策依赖综合症:补贴扭曲市场信号
补贴政策在推动农机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市场扭曲效应。一些企业围绕补贴政策进行产品开发,而非面向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导致“补贴导向”而非“市场导向”的产品开发策略。
2025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优机优补”和“扶优扶强”策略。政策试图扭转过去“普惠式”补贴的弊端,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部分企业利用补贴政策漏洞获取不当利益。如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9月通报的案例显示,济阳县某农机公司存在未按真实销售价格开具发票等违规行为,对补贴政策实施带来较大影响。
工程机械行业没有直接补贴,企业必须直面市场竞争,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赢得客户。这种市场压力反而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04 产业集中度低:分散竞争难以形成合力
农机行业市场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中国农业机械上市公司中,一拖股份农机业务营收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5%左右。
行业内部存在大量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竞争现象严重。拖拉机、收割机等传统产品领域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领域有效供给不足。这种分散的竞争格局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难以突破关键技术。
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市场洗牌,已经形成了较高集中度,前几家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超过50%,能够支撑大规模研发投入。农机行业仍处于“散、乱、小”的状态,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05 市场竞争环境:保护不足与过度竞争
进口农机享受超国民待遇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项目中设置过高技术门槛,变相排斥国产产品。国产农机面临不公平竞争环境,难以获得市场应用和改进机会。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也制约了创新活力。国内农机企业创新成果容易被模仿,导致企业不愿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工程机械行业则形成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了企业创新收益。
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手段在农机行业盛行。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进一步削弱了创新能力。2025年“优机优补”政策试图扭转这一局面,通过拉大高端与常规机型的补贴差距,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06 用户需求分化:高端市场依赖进口
大型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高端用户更倾向于选择进口设备。东北地区规模农场主表示:“进口设备虽然价格高,但可靠性强,作业效率高,综合使用成本反而更低。”
这种需求分化导致国产农机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难以进入高端领域。而高端市场的利润空间更大,能够支撑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口企业因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工程机械行业则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线突破,国内企业能够提供全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三一重工、徐工等企业在高端市场已经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
07 突破路径:政策优化与产业升级
“优机优补”政策正在引导行业转型。政策对100马力以上的动力换挡拖拉机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补贴,而200马力以上且具备无级变速功能的拖拉机,补贴上限可达20万元。这种差异化补贴机制激发了企业开发高端产品的积极性。
国内龙头企业已经开始突破。潍柴雷沃近年来成功实现了动力换挡和CVT拖拉机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使国产动力换挡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从不足5%提升至30%以上。
产业链协同创新正在加速。国内企业正在动力换挡变速箱的三大核心模块(湿式离合器模块、电控系统、传动机构)上寻求突破,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改进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耐久性。
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新空间。2025年上半年,中国农机出口总额达349.78亿元,同比劲增37.1%,5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出口占比提升至23.8%,高端化趋势显著。
工程机械行业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三一重工、徐工等企业已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导者。
农机行业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型过程。潍柴雷沃、一拖等企业已实现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的突破,国产高端农机市场占有率从五年前的不足5%提升到现在的35%以上。
“优机优补”政策引导行业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预计未来五年内,高性能、智能化农机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20%提升至40%以上。
中国农机行业需要的是时间,是持续创新的毅力,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这条路漫长且艰辛,却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