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方言地图上,一根玉米有着万千名号。
东北人豪爽地称之为“苞米”或“棒子”,西南地区的乡亲们亲切地叫它“苞谷”,山西人则习惯喊“玉茭”,而到了粤语区,它又变成了“粟米”。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这根小小的玉米,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悄无声息地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
2024 年,中国的玉米播种面积高达 6.71 亿亩,远超小麦和水稻,总产量为 29491.70 万吨,占据了谷物总产量的 45.2%。
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
为何,我们并不餐餐吃玉米,但玉米却如此之高产?
这根金色支柱不仅撑着中国的粮食安全,还以淀粉、酒精、甜味剂和可降解塑料的身份,支持着中国的工业生产。
图片源自网络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平均单产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约 205 公斤/亩,增加到 2021 年的约 419 公斤/亩。
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作物,它的高产背后,正在经历怎样的种植变化?
步步为营的高产之路
“种之前就得准备好、算明白”
玉米虽常见,但对水肥的精准管理要求却很高。
在内蒙古平整的大地块上,鼎盛农教专业合作社的常志斌经营着 400 亩玉米地,这位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合作社带头人,早在 2011 年成立之初就铺设了滴灌带。
今年,他在地里加装了 49 个极飞智能电动阀,进一步提升水肥管理效率。
常志斌管理的农田迎来了新的“灌溉好搭档”
“种田得算账,”常志斌笑着说,“这次水阀投入一亩地多花 60 块,但预测下来能多挣 200 块。”
“现在一亩玉米大概需要 6000-7000 粒种子,成本在 60 块钱左右。一亩地能长出 5000-6000 株,产量好能到 2400 斤。”
也就是说,在常大哥的土地里,一粒种子理想状态下能产出 500~600 粒玉米,相当于一分钱的种子能产出 5 元钱的玉米。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但理想情况背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每一步的精打细算。
在玉米粒下地前,首先要保证土壤肥力足够。
种子一旦萌发,对周围的营养环境要求就非常高。除了包括氮、磷、钾等“大三元”的 13 种必需元素,还需要钙、镁、锌、铁等微量元素。
早期阶段虽然根系小、用量不多,但要求“浓度够”,也就是说,根边上的养分要足够密集才行。
因此,底肥必须先到位——通常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供一个“慢慢释放、持续滋养”的营养系统。关键是施得准、施得足,为后续整个生育期打下基础。
精细的滴灌系统搭配精准的智能电动阀,让常大哥底肥的施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常大哥打开智能电动阀,控制水压确保施肥均匀
他告诉我们,以前要靠大水漫灌带肥下田,既浪费水,又难保证均匀。
现在使用全水溶性肥,通过滴灌系统溶解后施入,再由智能电动阀精准控制水肥输送,渗透更深、更均匀,水肥利用率能达到 80% 以上。
“施肥——少食多餐的平衡之路”
出芽之后,玉米开始了快速的营养生长期。
在 V1 到 V3 期,也就是长出第一到第三片叶子这段时间,地下的种子其实还在持续“工作”:胚芽鞘保护着嫩芽往上顶,胚根鞘则在地底张开根须。
这个阶段最怕“烧芽”——如果底肥施多了高氮复合肥或尿素,极易造成根部灼伤,轻则出芽不齐,重则影响出芽率。
图片源自作物栽培研究圈
玉米从大喇叭口期迈向抽雄吐丝期( VT/R1 期),迎来了它一生中 “最渴最饿”的时刻,如果此时缺水或缺肥,会造成花丝干枯、授粉延迟或失败,从而导致秃尖、空粒。均匀的水肥供应可让所有植株在关键期保持一致的生长状态,提高授粉一致性和籽粒灌浆质量。
这不仅意味着产量的增加,更代表着商品粮品质的提升。
以前为了照顾高地块,不得不让全田“吃撑”才能保证水浇到头,结果是“低地淹了,高地还旱着”。
如今,智能电动阀配合滴灌系统,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控制每个地块的水压和流量,水肥均匀分配到每一行每一株。
在这种精准控制下,种植户常志斌将施肥次数从 3-4 次增加到了 5-6 次。“不是多施,是施得细、施得准,让玉米真正都能吃到营养”,他说,“让作物全程不缺肥、不脱肥,才能把产量稳住、提上去。”
这种基于精确控制的“少食多餐”模式,让玉米在整个生育周期都能获得恰到好处的营养,这是他在实现稳产、高产的新法宝。
病虫害——不间断的全周期防控
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控都不能松懈,农户们要面对的是一场不间断的“持久战”。
而在河北保定,姜永兴则选择用极飞 P150 Pro 农业无人机来守护他近 300 亩的玉米田。
姜大哥的 P150 Pro 正在玉米田上空作业
随着作物长高、田间密度变大,无人飞机成为他应对病虫害的主力工具。
他告诉我们,“使用无人机后,作业效率高了,扩大种植规模也变得更可行了”,并向我们分享了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干货。
1. 出苗早期,虫害是第一道关
玉米从播种到出苗的 V1~V3 叶期,是黏虫、二点叶蛾最易侵扰的时候,轻则啃食叶片,重则导致植株猝倒、整株切断。
点击长按即可保存图片
2. 三叶期,病虫草“三合一”同步防治
到了 V3~V5叶期,杂草开始冒头、虫害继续发展,同时部分病害也开始出现端倪,这时候杂草在三叶期以下,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姜永兴会选择玉米专用复合除草剂与杀虫、杀菌药联合使用,在清晨或傍晚作业,尽量避开高温,特别注意药剂浓度和施药时间,以防烧苗现象。
点击长按即可保存图片
3. 化控期:控制旺长,稳住长势
玉米进入 V6~V9 叶期时,过旺的长势会导致后期倒伏或营养失衡。
姜永兴会通过 P150 Pro 喷施控旺剂与杀虫杀菌组合药剂,提前预防旺长造成的隐患。
他会根据天气、温度调控加水量,每次作业都在精细调控下完成。
点击长按即可保存图片
4. 中后期病虫害,稳产增产关键期
在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之后,这既是形成产量的窗口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
在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发布2025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中表示,根据目前病虫发生基数、玉米长势和栽培管理措施,结合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危害盛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中旬。
数据来源为全国农技中心
姜永兴和我们说,“此时的玉米能吃能喝,不单要是施肥,还要防住玉米螟、蚜虫、锈病这些老大难。”他介绍道,“关键是要掌握时机,抓住关键窗口期。”
点击长按即可保存图片
从地里到空中,把时间聚到管理上
如今,常志斌已经习惯用手机开关水阀,他说:“每个水阀间隔 100 米,以前 5 个水阀需走 500 米,开完后再关又走一圈,单单是开关阀就要走两个多公里,现在待屋里用手机就能管理 400 亩玉米地的,巡田依然还会去,但是不用走那么多路,也不会漏了哪个阀。”
常大哥如今在屋内操控水阀
姜永兴则告诉我们说:“以前我们用汽油机拉长管走着喷,打完所有地需要三天三个人一起打药。现在用农业无人机半天就能把这 300 亩地喷完,省了人工,不用遭着农药,效率高了,规模种植才有可能。”
从一组智能水阀到一台高效的农业无人飞机,从地里到空中,连接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人与土地之间的新关系。
这些设备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在悄悄改变农事节奏——当人不再被地里头的奔波累得转不过身,反而能把更多时间留给观察、判断和决策。
玉米,既是餐桌的食物、油站的能源、工厂的原料,也是农人日复一日躬耕土地的智慧结晶。
种好它,撑起的不仅是一方沃野,更是工农产业循环的坚实根基。
*文章中的作业参数由相关用户提供,相关数据可能因地域、季节的不同有所差异。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