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对的农机市场风云突变,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目前步入缩量时代。不管企业处于哪个竞赛段位,生存的考验就在眼前。但缩量时代并不等于没有机会,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会,把机会转化为发展的机遇。这就是企业的战略定力和战略思维。好在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数据靓眼,让业界信心大增。应对农机市场缩量时代的信心,来自于创新,全面、高质量创新会带领企业走出缩量时代泥淖,再塑企业新辉煌。
一、农机市场进入缩量时代
农机市场进入“缩量时代”,主要指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甚至出现总量下滑的阶段。这一趋势自2017年后逐步显现,并在近年因多重因素叠加进一步加剧。
1、市场规模与数据变化
整体市场下滑。2023年上半年农机市场整体下滑超24%,其中自带动力机械(如拖拉机)下滑幅度更大,不带动力的农机具相对稳定。2024年1-10月,拖拉机行业产量同比下降13%,其中中型(25-100马力)和小型(25马力以下)拖拉机分别下降17.4%和14.1%。2025年上半年农机市场持续低迷,但高端大型拖拉机(100马力及以上)产量逆势增长6.3%,显示结构性分化。
出口与内需变化。出口增长。2025年1-2月农业机械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4%,非洲、亚洲等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点。内需疲软。国内农业机械化率约75%,仍低于发达国家90%水平,但受土地流转、粮食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放缓。
2、缩量时代的核心原因
政策与技术升级压力。国三升级国四。排放标准提升导致农机成本增加12%-15%,叠加尿素添加、维修难度上升,用户购机与使用成本显著提高。补贴标准下调。2023年起,多省对传统大类农机(如拖拉机)补贴额降低至15%以下,用户实际支付压力增大。
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规模化农业推动大型农机需求。土地流转加速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宜机化改造)促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大型高效农机需求增长,而中小型农机市场萎缩。用户类型转变。农机专业用户(社会化服务群体)占比上升,购机更注重性价比与效率,传统散户需求减少。
行业竞争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头部企业(如一拖股份、潍柴雷沃、沃得农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2023年轮式拖拉机补贴销量前10企业中,二线品牌已难觅踪影就是最有力的诠释。产品同质化严重。2023年国内拖拉机品牌达247家,同质化竞争导致低价内卷,利润空间压缩。
二、农机市场为什么会进入缩量时代
就我国这种新兴经济体而言,政策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其负面效果是,导致经济周期的缩短和提前到来。就如农机市场,机补使其高歌猛进的时代提前到来,“黄金十年”导致产能疯涨;进入存量时代,由于企业被误导,难以静下心来思考战略调整,导致进退维谷;谁知还未缓过劲来,缩量市场不期而来?!一些企业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一个小火星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需要企业小心面对。
1、市场供需关系转变
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2013年起,拖拉机、小麦联合收获机等传统农机品类率先进入存量市场,2017年后全行业整体完成过渡。这意味着市场容量趋于饱和,需求从“新增购买”转向“更新换代”,但更新周期较长(约5-10年),导致总量增长停滞。
同质化竞争加剧。以拖拉机为例,2023年国内补贴系统中登记的制造商达247家,产品功能趋同,低价竞争成为主流。供过于求导致企业被迫争夺有限存量,行业集中度提升缓慢。
2、农业收益与投资动力下降
粮食价格下行压力。玉米、小麦等主粮价格波动下行,叠加农资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收益缩水,直接影响购机预算。例如,2024年农机市场受粮食价格低迷影响,用户购机意愿显著降低。
农机价格上涨与使用成本增加。国三升国四排放标准实施后,农机制造成本上升15%-30%,终端售价提高;同时,燃油、维修等使用成本增加,抑制用户更新需求。
3、政策调整与补贴效应减弱
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下调,部分地区补贴额度减少30%-50%,政策拉动作用减弱。例如,江西崇仁县因补贴降低,农机以旧换新推进困难。
补贴结构优化方向与市场需求错配。政策更倾向于支持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机械,但传统农机用户群体(如中小农户)仍占主流,导致政策红利覆盖不足。
4、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阵痛
排放标准升级透支需求。2022年国四标准实施前,企业大规模清理国三库存,提前透支市场需求,导致后续市场持续低迷。
高端化转型与用户需求脱节。农机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如自动驾驶、物联网应用),但价格高昂(部分机型涨幅超50%),超出普通用户承受能力。
5、行业周期与外部环境冲击
行业周期性调整。农机市场呈现“增量扩张-存量竞争-技术突破”的周期性特征,当前处于2015年后的深度调整期,需3-5年完成结构性升级。
国际贸易与技术壁垒。欧美国家通过技术垄断(如智能农机专利)、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农机出口,制约行业增长空间。
6、农业结构调整与需求分化
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占比提升,传统粮食作物机械需求下降,而新兴品类(如果蔬采收机、畜牧机械)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用户群体分化。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倾向于高端设备,中小散户购机需求萎缩,导致市场总量收缩。
三、农机市场进入缩量时代我们当如何应对
农机市场进入缩量时代,是国内外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也是可预测的。展望未来,我们面临两方面挑战:短期挑战。2025年市场仍面临缩量压力,但高端、智能、出口导向型企业有望突围。长期机遇。农业机械化率提升空间广阔(当前75% vs 发达国家90%),叠加乡村振兴战略,行业仍有较大增长潜力。要应对农机市场进入缩量时代的挑战,需围绕“存量争夺、能力升级、边界拓展”三大核心,结合市场规律与企业实际,采取以下系统性策略:
1、竞争策略:向同阶层竞争对手要增量,锁定“门当户对”的争夺目标
缩量市场的核心逻辑是“蛋糕不再增大,增量来自竞争对手的减量”。企业需避免“错对标”(如三线拖拉机企业不应以国际一线品牌为竞争对手),而是锁定同阶层的竞品(如华夏拖拉机的竞争对手应为悍沃、萨丁等国产二线品牌),通过以下手段抢占市场:
策反代理商。通过更优惠的政策(如更高返利、独家代理权)吸引竞品的核心经销商,切断其渠道链路;终端拦截用户。在渠道终端通过价格促销、体验活动(如产品试用来)吸引竞品用户,或主动上门营销(如针对种粮大户的定制化方案);收购竞争对手。通过并购减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内耗,直接将竞品的市场份额、技术或渠道纳入自身体系。
2、产品升级:聚焦高端智能,利用政策红利抢占差异化赛道
缩量时代,同质化产品难以生存,需通过技术升级打造“高附加值、高辨识度”产品,同时借助政策倾斜(如补贴)降低用户购机成本:
高端智能农机。推出符合政策导向的产品(如2024-2026年补贴政策中,动力换挡智控拖拉机补贴较同马力传统机型高3.61万元,高性能电驱单粒播种机(气力式+电驱控制+作业监测)补贴显著高于普通机型);建议头部企业加速研发动力换挡、CVT无级变速、新能源等技术,如一拖股份推出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针对丘陵山区、经济作物专用农机需求,开发小型化、适应性强的产品。
解决痛点的细分产品。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短板(如粮食烘干、秸秆处理),推出烘干机(循环批次烘干机因价格低、效率高,成为2020年邹城市农机市场“黑马”)、秸秆捡拾打捆机(邹城市通过财政奖补(万元专项资金)+收储点建设,推动其销量增长,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如精准施肥、喷药的智能农机)、电驱技术等在农机中的应用,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作业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3、厂商协同:优化资源整合,提升团队与品牌的协同效应
经销商与主机企业需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资源整合。经销商需优选盈利高、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如腰部企业的高性价比机型),与主机企业共同整合渠道资源(如缩小经销区域、做精做专终端乡镇);
人才团队建设。经销商需加强内部培训(如销售技巧、服务技术),引进高素质人才(如营销策划、数字化管理人才),同时借助主机企业的资源(如技术培训)提升团队能力;
品牌形象打造。即使代理非头部品牌,也可通过产品品质(如操作舒适性)、服务敏捷性(如农忙季节的流动服务站)、交易融合性(如线上线下同步购买)打造自身品牌形象,增强用户认知;
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分类管理客户(忠诚客户、潜在客户、流失客户)、优质售后服务(如快速维修、备件储备)、互动沟通(如用户座谈会、体验展)增加客户粘性,提升终端掌控力。
4、市场管理:强化调研与服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缩量时代,市场敏感度与服务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调研。建立日常调研+动态调研机制(如销量波动达到一定比率、竞品推出促销措施时立即启动调研),聚焦用户需求(如区域个性化宽窄轮距、高低地隙等产品需求)和市场问题(如销售管理、产品品质),及时调整策略;
售后服务。解决“三包”执行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如农忙季节建立固定服务站+流动服务站+社会服务资源融通的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品牌(如头部企业的“快速响应”服务);
信息管理。构建信息传递绿色通道(如建立信息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快速处理市场信息(如项目采购信息、竞品动态、负面信息),避免信息滞后导致的机会流失。
5、领域拓展:深耕细分市场,布局海外业务
传统大宗农机(如动力机械、收获机械)市场饱和,需向细分领域与海外市场拓展增长空间:
细分市场。关注种植施肥机械(如精量播种机)、收获后处理机械(如烘干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领域,这些领域因产品迭代升级(如从普通播种机向精量播种机升级)和政策推动(如农业全程机械化)仍有新增需求;
海外市场。2024年海外市场再创新高(如雷沃220马力拖拉机进入非洲市场),企业可借助产品性价比(如国产农机较进口农机价格低)、本地化服务(如适应当地农田条件的机型)抢占国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一拖股份等企业深耕非洲、东南亚市场,定制化产品适配当地需求。应对关税挑战。通过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与性价比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6、内部强化:练内功补短板,借助资本突围
缩量时代,企业内功(如技术、管理、资本)决定生存能力:
练内功。把萧条当机会,补齐短板(如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为未来市场复苏储备能力;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如抖音、快手)进行内容营销,提升品牌曝光与用户触达效率。金融与保险服务。农机金融租赁、保险产品覆盖扩大,2025年农机信贷市场预计达200亿元,降低用户购机门槛。
资本运作。实力企业可借助资本市场(如IPO)提升融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投入或并购重组,巩固市场地位。
农机市场缩量时代,企业需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通过精准竞争(向同阶层对手要增量)、产品升级(高端智能+细分痛点)、厂商协同(资源与能力整合)、市场管理(调研与服务强化)、领域拓展(细分与海外)、内部强化(内功与资本)六大策略,实现“生存-升级-增长”的转型。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