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广陈,有一片会“走路”的“良田”,仅占地25平方米,产量却可达传统农田的10到12倍!这里是90后新农人马新远的“赛博”实验室,在这里,他用数字化手段种菜!
出生于1993年的马新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QS世界大学农业学科排名第一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深造,专攻温室园艺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光谱对植物的生长作用。2019年,远在荷兰工作的马新远,收到了一家平湖企业的橄榄枝。
当时,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决定启动设施农业和植物工厂项目,引入智能集装箱植物工厂,以期通过高精度控制作物生长环境,实现连续高效稳定的生产,为此,公司在全球寻求高科技农业人才。马新远就是公司找到的一位新星。
在来平湖之前,马新远深入调研了东郁集团及其所在的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农开被誉为“农业硅谷”,这对想探索农作理想边界的马新远来说太“对味”了。马新远决定入职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他将在这里打破农业的刻板印象,开辟智能集装箱植物工厂,为农作物建一栋不靠天不靠地的“理想房子”。
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当时全国也少有成功案例可借鉴,多是一些可行性未知的“尝试思路”。马新远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在于:如何让来自荷兰的高科技集装箱植物工厂完美融入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
源自荷兰的集装箱植物工厂操作系统刚搬来平湖,就在实际的种植环境中逐渐显露出“水土不服”的迹象。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让原本设计的降温系统显得力不从心,更糟糕的是蔬菜的绿叶开始泛黄,生长速度也明显放缓。面对问题,马新远带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他还花了大量时间与平湖本地农民交流。经过一系列本地化调整后,集装箱“种菜实验室”2.0版本生成了。在这里,苗床顶部有着一排排灯光装置拟着日光的节奏,营养液定时输送到每一株植物的根部,只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够远程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一个不靠天、不靠地,只需一键启动就能实现全自动栽培,为平湖农业带来了一种高效种植新模式,未来这里将实现用“算法”种菜。
对马新远而言,寻找提升种植效率、节能减耗、缩短流程、降低成本等帮助更多农人减负的方法,才是农业探索的真正意义。集装箱种菜,只是一个起点。
如何用相同的种子,想办法种出高产量、高品质的蔬果,并让这种配方具有普适性,可以从平湖广陈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基地可以轻松实践集装箱植物工厂这一高效现代设施农业,是他在完成“开荒”后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他知道,真正能决定集装箱植物工厂内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于是,他带领团队对每颗蔬菜苗的生长状况、环境做出更精确的数据搜集,再将种植经验转化成智能化调控,不断探索和开发最优的种植配方。普通土地上一年只能种植两三茬的生菜,在植物工厂的特定环境参数下种植茬数可以达到10到15茬,单位产量优势明显。通过日复一日的实验数据记录,马新远的“魔法实验室”慢慢积累起了近20种作物的30多种配方,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实现了大型温室浆果智能化高效种植。
科技的浪漫和魅力在于,你可以不仅仅只做一个围观者,幸运的话,你还可以用它去做出一点点改变,让大家生活在你参与改变的世界里。现在,马新远的集装箱植物工厂内积累的种植配方已经应用于全国多个种植基地,产出的拇指黄瓜、橙色番茄等特色产品已在叮咚、盒马、美团等平台上线,销量稳步增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整个华东市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果蔬选择。
在平湖,像马新远这样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有1560名,他们活跃在农业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仅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入驻投产的优质农业项目就有50多个,总投资额达50亿元。他们,是平湖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平湖搭建农创平台,加快“高端人才”引育,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优势,持续推进农创中心、科技小院、博士后工作站、院士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加快人才和技术培育孵化。持续强化农业“双招双引”,与荷兰瓦赫宁根、哈斯等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合作,厚植人才成长土壤。目前平湖已累计引进硕博以上人才23名,海外工程师1名,138名从事种苗培育、无土栽培等优势产业的农创客在这里孵化成长,“盘活”乡土人才超34名。
高科技人才为平湖带来的不仅有先进的农业技术,更有对农业的全新认知和理解。智能化的前沿科技正在改变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平湖广袤的田间地头,找到了技术的“应许之地”,促进平湖现代农业发展正向循环,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