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回顾
1、建国初期的农机制造业
从1949年开始,我国就初步建立起农机生产、销售和使用维修及管理系统。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中,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简称“一拖”)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机制造业的起点。该厂在1955年动工,1958年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此外,全国各地还建成了多个拖拉机制造厂和动力机械制造厂,形成了我国拖拉机工业的基础,为后续的农机工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人才基础和生产管理基础。
2、改革开放后的农机制造业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进入小型农机为主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我国建成的小型拖拉机生产厂家,开始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包括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生产厂家,得到迅速发展。到了2000年前后,我国大型农机企业的产品准备基本完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出口增势强劲、贸易顺差创新高。
3、近年来的农机制造业
近年来,我国农机制造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一拖作为我国农机装备领域的“国家队”、“主力军”,始终引领行业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他们研制了多款高端及智能拖拉机产品,自主化率达到了80%以上。东方红品牌拖拉机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个关键零部件、每一道核心工序,都由中国一拖人自己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此外,中国农业机械行业由上至下可分为上游基础原材料供应商和零部件制造商、中游农业机械制造商和流通商、下游农业机械用户。农业机械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为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未来的农机制造业
未来,我国农机制造业将以大型农机、智能化农机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规模优势、产品种类丰富、技术先进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的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农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机制造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集成化。
二、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经验
受益于我国农机国际化机遇,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规模逐年上升,2016年-2022年中国农机出口额从273.65亿元上升到443.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36%。随着我国农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机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业绩,主要市场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2021年中国农业机械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印度、俄罗斯联邦、法国。
我国农机向上述地区的农机出口结构不尽相同。欧美地区农业机械化完成时间较早,农机市场成熟,农机装备水平领先于我国,因此我国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主要以零部件、细分农机市场的专用机具出口为主;我国农机整机出口更多面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农业生产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地、丘陵和平地各占三分之一,囊括了世界主要农业种植分布地区的大部分地形特征。同时,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国家,我国农作物种类也囊括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主要农作物种类,满足我国各种地形、各种农作物耕作所需的农业机械种类也较为丰富。因此,可适应于我国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特征和农作物种类的多样化农业机械,能够满足全球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需求,这使得我国农机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由于亚洲、非洲等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作物种植尚未实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率低,为我国农业机械的国际化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此外,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较高水平,其主要以生产大型通用农机设备为主,由于该类设备对特殊地形地貌的适用性较低,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如山地丘陵等细分市场下的农业机械设备存在持续需求。综上,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国际化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均存在广阔的发展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机企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机械普及度较低,农机市场前景较大。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总之,近年来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机遇。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关键技术未能攻克、研发制造水平有待提升、产品种类还有不少短板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农机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三、加速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1. 提高主研发能力,促进产品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根据相关政策,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应该提高主研发能力,促进产品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1。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减少对外国核心技术的依赖。此外,深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也可以引导农机企业朝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2.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问题4。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3. 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支持企业加强研发生产
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有待优化,需要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5。这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减少对外国关键零部件的依赖。
4. 利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农机产品出口
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业绩,主要市场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5。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农机产品出口,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5.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46。这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从而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