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 日,2025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以下简称国际农机展)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展会以“创新开放赋能农业装备,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是展会回应时代之问、把握发展主动的集体行动。为了更有利于观展,节省参会人员时间,用最短时间获得最想要的收获,本文抽丝剥茧,整理出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十大”最”看点,供同行参阅。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一:国际关系“最”波诡云谲,农装产业面对诸多挑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一表述画龙点睛,揭示我国发展环境之险恶,是前所未人的。
具体到农装产业来说,全球农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推进,智能技术、数字技术与传统农机加速融合,正催生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机遇。我们要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农机装备更可靠、更高效、更智能;加快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提供全程化、定制化的装备与服务;坚定维护全球农机市场的开放性与稳定性。农装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化开放融通,共建全球产业链;聚焦用户需求,拓展产业新空间;推动绿色发展,担当时代新使命,化危险为发展机遇,扑下身子,全身心把自已的事情办好,在应对国际关系波诡云谲中,作出农机人应有的担当。
中国农装产业近年快速发展,部分中低端产品产量全球领先,但高端市场仍依赖进口技术,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液压系统等对外依存度较高。在逆全球化加剧、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当下,产业链韧性面临严峻考验。
| 挑战类型 | 具体表现 | 影响 |
| 技术壁垒加剧 | 发达国家对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等高端技术实施出口限制,核心零部件供应受限 | 高端产品研发滞后,国产替代进程受阻 |
| 供应链波动 | 国际物流成本上升、关键原材料(如特种钢材)价格波动,部分进口依赖度高 | 生产成本增加,交付周期不稳定 |
|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部分国家提高农机进口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如环保认证、技术标准) | 出口市场萎缩,国际竞争力下降 |
| 市场需求分化 | 发展中国家需求集中于性价比产品,发达国家侧重智能化、绿色化,适配难度加大 | 产品结构调整压力大,研发投入回报周期长 |
对此,我们应从技术自主入手,加大核心零部件(如CVT变速箱、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降低对外依存度。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探索区域化合作模式,分散单一市场风险。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同时建立供应链安全预警机制。布局电动农机、生物燃料动力等低碳技术,契合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二:世界农装大佬云集,“最”能助推我农装产业走向全世界
今年的国际农机展成为全球资源交汇的战略枢纽。一方面,国内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彰显出进军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如潍柴雷沃、中国一拖、江苏沃得等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定制化产品积极“出海”,深耕“一带一路”市场;另一方面,本次展会还汇聚了众多外资企业、海外展团和100多个国家的买家及观众,如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等国际官方采购团,寻求“贸易+技术”的深度合作。而外资零部件参展商数量增长明显,更为本次展会锦上添花。
全球农机巨头凭借百年技术积累和全球化网络,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约翰迪尔(美国)、爱科集团(美国)、凯斯纽荷兰(荷兰)等企业,产品覆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全产业链,2025年全国农机展上,众多参展企业中包括约翰迪尔、久保田等国际品牌,集中展示无人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在传递新思路和新经验。
这将促成国内农装产业聚焦三大方向:1)联合国际巨头共建研发平台,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2)通过展会、赛事提升品牌国际曝光;3)借鉴银川葡萄酒产业“生态+产业”模式,以全产业链协同增强竞争力。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三:绿色智能成本届展会“最”新名片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农机展之一,本届展会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吸引超2500家企业参展,专业观众达20万人次 。在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十五五”规划建议背景下,农业机械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
绿色智能为何成“最”新名片?首先是规模最大增长最快。智慧农业展区参展企业数量和展览面积同比增幅超过150%,是所有板块中增长最迅猛的领域 。其次是核心技术集中亮相。AI视觉、深度学习算法、机械臂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立体农业机器人、智能播种施肥设备中,体现“人工智能+机农艺融合”的实践落地 。第三是政策高度契合,展会呼应国家“优机优补”、绿色环保等政策导向,连续第三年将新能源与智慧农业列为重点主推板块 。 第四是企业结构升级明显,特装展位占比突破60%,涉及企业超900家;零部件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0%,新增企业近三成,显示高质量创新主体积极参与 。
绿色智能与其他传统板块对比(核心差异一览)
| 维度/类别 | 绿色智能板块 | 传统农机板块(如拖拉机、收获机) |
| 展出面积增长率 | 同比增长150%以上 | 增长平缓或局部下滑 |
| 参展企业类型 | 高科技企业、AI公司、自动化集成商为主 | 传统主机厂为主 |
| 技术特征 | AI+物联网+精准作业 | 机械化为主,部分实现自动化 |
| 政策支持力度 | 强力支持,“优机优补”重点倾斜 | 补贴趋于稳定,部分地区销量下滑约20% |
| 国际关注度 | 海外采购团重点关注领域 | 关注度平稳 |
表格说明:绿色智能不仅在技术先进性上领先,更在市场预期、政策红利和国际合作方面占据优势。
短评。对于行业从业者或采购方而言,应重点关注绿色智能领域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尤其是具备AI决策能力的智能农机和新能源动力系统。可通过参与同期举办的2025智慧农业大会,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机农艺融合”如何助力单产提升 。同时,关注中国农机三大协会发布的未来展会信息,如2025年11月将在南宁举办的丘陵山区农机展,进一步拓展细分市场机会 。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四:展会规模为历届之最
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知名的农机大展,本届展会以多项数据刷新纪录,成为国际农机展览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
展会核心规模指标(创历届之最)
| 指标 | 2025年数据 | 历史对比说明 |
| 参展企业数量 | 约 2500多家 | 创历史新高,优质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
| 展览面积 | 25万平方米 | 与2024年长沙展持平,维持超大规模水平 |
| 观众预期 | 20万人次以上 | 专业观众规模持续增长 |
| 特装展位占比 | 突破60%,涉及超900家企业 | 显示参展质量升级 |
| 零部件企业数量 | 同比增长 30% | 新增企业占比近30% |
| 国际参与度 | 来自 100多个国家的买家和观众 | 包括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官方采购团 |
(补充说明)尽管展览面积与2024年持平,但参展企业结构优化、特装比例提高、智慧农业展区爆发式增长(同比增幅超150%),使得本届展会的“含金量”更高。
推动本届展会规模扩大的关键因素:政策导向驱动:展会紧扣“绿色低碳”“优机优补”“人工智能+”等国家政策,吸引大量新技术企业加入。国际化战略深化:主办方通过在泰国办展、分省包干寻客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海外买家参与度。创新产品集聚效应:超过1500家企业踊跃申报展位,创新产品网络投票活动也增强了参展吸引力。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凭借近2500家参展企业、25万平米展览空间、超60%特装率及广泛国际参与,确为历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届。其不仅体现行业对市场前景的信心,也标志着中国农机展已成长为全球资源交汇的战略枢纽。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五:展示最多合作机会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国际合作最密集的一届,为参展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机遇。近年来,随着中国智能农机技术和绿色农业解决方案不断成熟,国际社会对中国农机产品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农业市场中需求旺盛。本届展会借此契机,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元素,打造最强合作生态。
展会中的五大最强合作机会:全球买家精准对接,展会期间举办中国国际农机贸易峰会,吸引来自亚太、非洲、欧洲等地区30多个国家的600余位国外采购商与中国企业面对面洽谈。海外姊妹展联动出海,首次推出海外姊妹展——泰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CIAME Thailand),为中国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提供跳板。多场国际专题会议,同期举办亚太农机协会理事会、中俄智慧农业对接会、越南与泰国农机市场分析会等,助力企业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政策与需求。中小企业出海通道,大量零部件及中小型制造企业参展,借助展会平台实现品牌曝光与跨境合作,尤其适合南方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智能农机出口。电动与智能农机出海新赛道,集中展示电动拖拉机、电动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绿色产品,契合全球低碳农业趋势,提升中国高端农机国际竞争力。
本届展会最具潜力的合作方向及其支撑机制:
| 合作类型 | 具体形式 | 支持活动/平台 |
| 国际商贸对接 | 中外企业一对一洽谈 | 中国国际农机贸易峰会(600+海外买家) |
| 区域市场拓展 | 东南亚、中亚、非洲市场进入 | 泰国农机展姊妹展、各国市场分析报告会 |
| 技术合作 | 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联合研发 | 中俄智慧农业对接会 |
| 中小企业出海 | 零部件与整机配套出口 | 展会国际观众登记超2000人 |
| 绿色农机推广 | 电动农机、节水灌溉设备输出 | 现场演示+国际推介 |
(补充说明)根据2025年最新预告,其国际合作框架延续并升级,结合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对中国农机的强劲需求,判断2025武汉展会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将再创新高。
短评:对于有意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应重点参与贸易峰会和国际推介会,提前准备多语种资料与适配当地地形气候的产品方案;研究东南亚、中亚等重点市场的准入政策与补贴机制,利用展会窗口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六:新能源农机成为最养眼的风景线
新能源农机连续三届被列为展会核心板块,与国家"绿色转型"政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深度契合。增程技术解决续航痛点,东方红柴油机推出 YTRS220系列增程器,通过柴油发电为纯电农机提供持续动力,有效破解田间作业的续航焦虑,已进入严苛验证阶段。依托传统动力技术积淀,结合中国一拖实验室资源,实现"稳定性、效率、适配性"三重突破。多元化能源体系布局,除增程器外,清洁能源动力(如氢能、生物燃料)同步研发,计划形成"增程+清洁能源"双轨并行产品矩阵。东方红柴油机展示 20-460马力全功率段动力产品,覆盖小型农机到重型设备,适配平原至丘陵全场景。
我国新能源农机企业参与激增:智慧农业与新能源展区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同比增幅超150%,创历史新高。国际影响力提升:吸引全球2500余家参展商及20万人次专业观众,新能源技术成为境外采购商关注焦点。 产业链协同与用户价值。降本增效:新能源农机通过优化能耗结构(如免尿素设计的LR6A系列柴油机),显著降低用户运维成本。场景适配深化:针对水田、旱地等复杂工况,企业提供定制化动力解决方案(如万达轮胎配套新能源农机的特种轮胎)。全球化合作:展会宣布2026年越南农机展计划,推动中国新能源技术出海。
新能源农机不仅是"最养眼的风景线",更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其爆发式增长印证了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的行业共识,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原动力。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七:高端高效大型成套农装最给力
本次展会最给力的高端大型农机集中在智能控制、高效作业与成套化解决方案上,尤以中国农机院、潍柴雷沃、中联农机等企业展出的自走式收获机、双出捆打捆机、大马力拖拉机为代表。本届展会主题聚焦“智启未来,慧耕沃野”,集中展示了我国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高端高效大型成套农业装备”成为头部企业竞相发力的重点方向,体现出从单一设备向系统集成、智能协同的转型升级趋势。
本届展出的高端高效大型农机代表产品一览
以下为本次展会上最具代表性的七类“最给力”大型成套农装及其核心亮点:
| 类别 | 代表机型 | 核心优势 | 技术创新点 |
| 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 | “中农机·美诺”9360C | 作业流畅高效、不易堵塞、全液压驱动 | 配备4.5米折叠割台、重型籽粒破碎、金属探测器智能防护 |
| 秸秆压捆机 | “中农机·华德”9SYFG-2.6 | 双出捆设计,效率跃升 | 双喂入通道+对称曲柄机构,实现连续高速供给 |
| 大马力拖拉机 | 潍柴雷沃RL2204 | 适配西北地形,舒适便捷升级 | 智能电控系统、人机工程优化驾驶舱 |
| 履带式收获机 | 沃得最新款履带机 | 湿地作业不陷车,适应性强 | 履带底盘设计应对连阴雨后复杂田况 |
| 打捆与播种联合作业装备 | 中农机系列成套设备 | 实现秸秆处理—播种一体化 | 支持多种农艺流程集成,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 |
| 北斗智能控制系统 | 北斗精播精施+远程监测系统 | 精准作业、数据可溯 | 基于“北斗+”实现自动导航、OBD终端监控 |
| 国产化动力平台 | 龙芯+统信UOS信创教室(类比农机自主可控) | 安全可控、生态闭环 |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全国产,适用于特种作业场景 |
成套化与智能化为何“最给力”?效率倍增:如双出捆打捆机通过结构创新,突破传统喂入瓶颈,显著提升单位时间作业量。 适应复杂环境:履带式收获机针对南方多雨、湿地作业痛点设计,解决轮式机械下田即陷的问题。智能集成:北斗系统赋能播种、施肥、收获全流程,实现厘米级定位与远程监管,助力智慧农场建设。服务区域特色:如潍柴雷沃针对西北地区优化拖拉机性能,体现高端装备定制化发展趋势。
高端高效大型成套农装之所以“最给力”,在于它们不仅单机性能强大,更通过智能化控制、多机协同、适地化设计,实现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提质增效。中国农机院、潍柴雷沃、中联农机等企业的展品表明,我国正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迈进,在高端农机领域具备了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八:“一大一小”农装成果最为抢眼
本届展会将“一大一小”作为核心主题之一,成果尤为突出:展会特设展区,集中展示了高端智能装备的创新突破,智慧农业技术深度融合,助力农业现代化。一、大型农机成果亮点:高效动力与全流程机械化
大型农机聚焦平原和大田作业,展现出高效、智能、绿色优势,成为展会焦点。高端动力机械:如临工混合动力拖拉机,动力输出超600马力,节能环保,适用于大规模农田;雷沃谷物联合收获机每秒喂入量突破16公斤,大幅提升收获效率;五征收割打捆一体机实现收获与归仓无缝衔接,减少了人工干预。全流程解决方案:展会特别设置精量播种和精量施肥展区,整合大型综合企业资源,呈现三大主粮(如小麦、玉米)耕种管收的全链条机械化方案,包括农产品初加工环节,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这些成果呼应国家“优机优补”政策,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传统农机旺季不旺、销量下滑的痛点(如2024年部分区域销量下滑20%)。
小型农机成果亮点,灵活适应复杂地形与精准作业。小型农机针对山地丘陵、梯田等小地块,强调智能化和精准化,是展会最吸睛的部分之一: 智能精准播种机。 山地专用装备:如折腰转向拖拉机,设计灵活,可在崎岖山地行驶;蓝莓收割机采用惯性震动技术,实现“温柔采摘”减少果实损伤;移动水肥一体机能为不同作物区域精准补水喂肥,提升资源利用率。智能机器人应用:带视觉系统的喷雾机器人能灵巧避障施药,激光除草机器人每小时除草5万棵,大幅降低人工成本;这些设备融合AI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体现“智慧农业”主题。
这些小型农机不仅贴合“一大一小”政策导向,还通过个性化定制满足新兴市场需求(如越南、印尼等地的国际合作),解决了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九:展会主题突出、国际化与创新联动
“一大一小”成果在展会中的呈现方式强化了其抢眼地位。主题展区设计:展会以“创新开放赋能农业装备”为主题,连续第三年将智慧农业与新能源板块列为核心。智慧农业展区企业数量和面积同比暴增150%以上,如空天地一体化农业精准服务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提供作物长势、墒情等处方图,推动“人工智能+机农艺融合”。国际化与政策落地:展会吸引了100多个国家的买家(如巴基斯坦农业部采购团),通过中外农机贸易大会促进“一大一小”装备出海;同时,呼应“精量化”国家政策,打造专业化产业融合展区,将政策转化为实际成果。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中,“一大一小”农装成果最为抢眼,源于其政策契合度高(响应国家“绿色环保”导向)、技术创新性强(大型农机提效、小型农机灵活),以及展会平台集成效应(智慧农业爆发增长、国际化联动)。这不仅凸显了中国农机行业的全球竞争力,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清晰路径。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最”十:45场论坛最能打开与会者脑洞,为后续发展聚力
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的45场专业论坛因其议题的前沿性、形式的创新性及对行业的长远影响,成为展会“最能打开与会者脑洞”的核心亮点。
主题设计:紧扣行业变革前沿。以“人工智能+机农艺融合助力单产提升”为核心议题,聚焦AI视觉、深度学习算法、智能机械臂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跃升。案例:立体农业智能机器人、无人作业系统等创新成果通过论坛现场演示与解读,激发从业者对技术落地的思考。绿色转型与新能源技术,呼应“绿色环保”政策导向,探讨新能源农机(如电动拖拉机、氢能收割机)的研发难点与推广路径,推动行业低碳化发展。
形式创新:打破传统研讨边界。场景化工作坊,针对丘陵山区、水田旱地等特殊场景,开设专题工作坊,结合实地案例解析农艺与农机的适配方案。例如,广西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的前期研讨已在本届论坛预热。全链条资源整合,整合“产学研推用”多方主体:高校分享算法模型、企业展示智能终端、农户反馈实操痛点,形成闭环交流生态。国机集团等龙头企业更通过论坛发布智能操作系统(如“神农慧耕”),直接对接用户需求。
长效价值:为行业后续发展聚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解读“十五五”规划中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探讨“优机优补”等政策如何惠及中小企业,引导企业调整研发方向。国际协作与技术转化,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参与论坛,推动中国农机技术向东南亚(如越南展会计划)、非洲市场输出,拓展全球化合作场景。
影响力:脑洞激荡的实证成果。技术落地加速:论坛促成多项合作,如万达轮胎的农业子午胎因牵引力与土壤保护技术受关注,现场洽谈客户激增;国机集团发布的LF3604拖拉机等新品,直接响应论坛中提出的“可靠性提升”需求。行业生态重构:智慧农业展区企业数量同比增150%,印证论坛对创新方向的引导力,推动产业链从“单一设备”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型。
结语:论坛何以成“最”?45场论坛通过 “前沿议题+多元形式+长效联结” 的三维设计,不仅打开了与会者对技术、政策、市场的认知边界,更成为行业后续发展的“催化剂”——从脑洞到实践,从创新到聚力,真正诠释了“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展会主题。
还有哪些遗漏之”最“,请友友们续来。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