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一个庞大而成熟的市场,对我国走向际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电动汽车进军欧洲,以及以中联农机和中国一拖进入欧洲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我们迎难而上,进入欧洲农机市场,是明智之举。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供有意者参考。
一、欧洲农机市场现状
1、欧洲农机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欧洲是全球电动农业机械最大的市场,占全球大约40%。2023年全球电动农业机械市场销售收入达到了7亿元,预计2030年可以达到154亿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2.3%。就欧洲市场而言,预计2024 - 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于全球,2030年欧洲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市场竞争态势
企业格局。传统巨头包括John Deere、Fendt和Rigitrac等企业,前三大厂商销售额占全球28% 。这些欧洲本土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术,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John Deere(美国)。成立于1837年,全球农机行业龙头,2022年位列《财富》500强第318位。通过百年全球化战略,在11个国家设工业基地,覆盖160个市场,2023年总营收达266亿美元。坚持核心部件深度自制(如发动机、变速箱),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近年加速布局智能化、新能源领域,例如收购奥地利电池企业KreiseI Electric,强化电动化技术储备。
Fendt(德国,隶属爱科集团)。欧洲本土代表,作为爱科集团(AGCO)旗下高端品牌,Fendt以精密制造和高效能著称,尤其在拖拉机领域占据欧洲高端市场主导地位。爱科集团新能源布局,依托欧洲严格的环保法规,积极开发电动农机,参与欧洲新能源农机市场40%的全球份额。
Rigitrac(瑞士)。细分领域优势。专注于电动和新能源农机研发,如电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人,凭借欧洲本土化生产与环保技术适配能力,成为欧洲市场重要参与者。
3、欧洲市场环境对企业的支撑作用
政策与需求驱动。欧洲农业机械化率全球领先,叠加环保法规(如碳中和目标)推动电动农机需求。预计2024-2030年欧洲电动农机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全球平均水平42.3%。欧洲市场占全球电动农机份额约40%,且客户偏好高效、低排放设备,促使企业加速技术迭代。
产业链协同效应。欧洲本土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配套完善,降低电动农机生产成本。例如,John Deere通过收购欧洲企业整合资源,Fendt依托德国工业基础实现技术本土化。
4、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
市场集中度。前三大企业(John Deere、Fendt、Rigitrac)占全球销售额28%,欧洲市场呈现寡头竞争格局。技术迭代方向,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加速布局自动驾驶、AI农业(如John Deere收购Blue River)和新能源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
John Deere凭借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壁垒保持领先,Fendt与Rigitrac则依托欧洲本土政策与产业链优势占据细分市场。未来欧洲电动农机市场的增长将更依赖技术突破与环保政策落地。
二、中国农机在欧洲市场的表现
1、中国品牌崛起
2025年,欧洲农机供应链在能源转型与贸易政策调整下加速重构,中国自主品牌农机凭借技术升级和性价比优势实现强势突围。2024年1 - 11月,中国农机出口总额达448亿元,其中联合收割机出口金额达259.88亿元,占总量近60%。50 - 100马力中端机型最受欧洲市场青睐,占拖拉机出口总量的35%,单台均价较2023年提升12%。
中国农机在欧洲市场的供应链重构的核心动因。成本压力倒逼转型。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后,欧洲国家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农机替代本土高价产品,形成供应链替代效应。技术标准突破。中联收获、东方红等品牌通过欧盟CE认证,其纵轴流脱粒技术、智能控制系统达到CLAAS等欧洲头部企业水平。物流效率提升。通过在欧洲建立KD组装厂和海外仓,中国企业的物流响应时间缩短40%,售后网络覆盖欧盟27国,形成本地化服务优势。
2、中国农机在欧洲市场拓展策略创新
气候适应性改造。针对北欧多雨气候开发防锈蚀机身,针对东欧平原设计宽幅收割装置,使产品故障率较2019年下降65%。商业模式创新。采用设备租赁+按需付费模式降低采购门槛,2024年复购率超30%,例如中联收获在波兰设立培训中心提供多语言支持。
3、中国农机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未来挑战与应对方向
欧盟拟于2026年实施农机排放新规,要求氮氧化物排放量再降15%,将考验中国企业的技术迭代能力。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预测,未来三年需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服务生态”输出,方能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15%。这一进程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实现从“被动调整”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变,其经验可为中国其他高端装备出海提供参考路径。
产品类型竞争。纯电是电动农业机械最大的细分类型,占有约82%的份额。同时,农作物耕种与收割是主要应用范围,占有约58%的份额。客户需求与偏好。欧洲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电动农业机械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以及欧洲对永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的环保法规的实施,客户对环保、高效、智能的农机设备需求不断增加。例如,中国中联收获针对北欧多雨气候开发防锈蚀机身、适应东欧平原作业的宽幅收割装置,满足了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
4、中国农机在欧洲市场营商环境
政策法规。欧洲环保法规严格,客观上推动了新能源电动农业机械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机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例如欧盟拟于2026年实施农机排放新规,要求氮氧化物排放量再降15%。
贸易政策影响。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后,部分国家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农机替代本土高价产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格局。
供应链情况。中国企业增强供应链韧性,在欧洲建立KD组装厂和海外仓,物流响应时间缩短40%,售后网络覆盖欧盟27国,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三、欧洲农机市场技术发展趋势
1、智能化
欧洲农业设备制造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效、智能的农业设备,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智能农业设备将成为主流。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智能化设备开发,欧洲制造商持续投入研发资金,重点发展高效、智能的农业设备。例如,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CNH Industrial)推出了全球首款纽荷兰T4电动拖拉机、T7液化天然气拖拉机等20余项创新产品。这些设备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作业,例如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并自动调整耕作参数。
环保与定制化技术。面对环保法规趋严,欧洲厂商开发了低排放动力系统和可循环材料设备。例如,三菱、东芝等企业推出节能型塑料光纤和环保光缆,用于农业设备的传感器网络1。同时,根据区域需求定制设备(如不同作物收割机型)逐渐成为趋势。本土与新兴市场并重。欧洲厂商在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并购重组(如菲亚特整合凯斯、纽荷兰等品牌)形成规模优势24。同时,积极拓展亚洲、非洲市场,例如凯斯纽荷兰在中国哈尔滨建立大型制造基地,覆盖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全流程机械化生产。跨领域技术融合。传统农机企业向工程机械领域延伸,例如凯斯纽荷兰旗下工程机械品牌Eurocomach,通过共享拖拉机底盘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2、环保化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新能源电动农业机械凭借其技术优势与政策支持,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以下从技术发展、政策驱动、市场前景等方面综合分析:
技术发展趋势。核心技术创新,采用电动化动力替代传统柴油发动机,结合高效能量回收系统,降低能耗并提升能源利用率。应用生物降解材料、轻量化复合材料等生态友好材料,减少机械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智能化集成,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作业(如无人机精准施药、智能灌溉),降低资源浪费。
减排与降噪设计。通过优化尾气处理技术、低噪音电机设计,减少农业作业对环境的噪音和气体污染,提升生态兼容性。多国通过法规强制要求降低农业机械排放,并推出购置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例如中国设立绿色农业示范区,巴西则推动电动农机市场年增长率超全球平均水平。国际环保合作推动技术共享,加速全球市场布局。
新能源电动农业机械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正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工具。未来需通过技术迭代、成本优化和全球合作,进一步释放其生态与经济效益潜力。如需更详细的市场数据或技术案例,可参考来源123。
3、定制化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需求,定制化设备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中国企业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和作业环境开发定制化农机产品。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