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某地农机经销商老张最近彻夜难眠。他刚收到上游厂家发来的新季度进货指标——尽管去年进的数十台拖拉机还有一半停在仓库生锈,账上流动资金早已枯竭。“粮价低迷,农民不愿买机器,我仓库都塞满了,厂家却还要压货”,老张无奈地说,“不做代理活不下去,继续做代理还是死路一条”。
老张的困境并非个例。补贴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国内拖拉机行业总销量仅为90123台,相比2024年同期的145137台大幅萎缩37.9%,几乎被腰斩。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一颓势已蔓延至全品类农机产品。
水稻插秧机市场同样惨淡。截至8月1日,全国补贴公示销量仅为30875台,较去年同期锐减23000多台,同比降幅高达43%。
可以来说,当前农机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场需求疲软、补贴政策退坡、农民购买力下降,整个产业链都在负重前行。然而,就在经销商们苦苦支撑之际,某些企业变本加厉地对经销渠道强行压货,将自身经营压力转嫁给下游,导致众多经销商资金链断裂、库存积压如山,甚至濒临倒闭。
老张经营农机代理十多年,近来每每望着仓库里塞满的、厂家硬性摊派的新机器,只能不住地摇头:“看我这院子,一大片机器,每月都在亏损,资金链绷得快要断裂了,厂家还在一个劲儿塞货,这不是要把我们活活逼上绝路吗?”
强行压货,无异于杀鸡取卵
在行业下行周期,合理的库存管理本应是厂商与经销商共同面对的挑战。然而,厂家却采取了“以压代销”的野蛮策略——为了完成自身销售目标、美化财务报表,不顾市场需求实际,强行向经销商摊派远超消化能力的库存,若经销商不予接受,则厂家直接在要货系统中给经销商创建要货订单,并强制要求经销商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确认,甚至直接发货至经销商,不予接货的直接更换代理渠道。
许多经销商反映,压货厂家的销售政策近乎“霸王条款”:
强制提货:不完成厂家制定的提货指标,就面临直接断供畅销机型、削减返利、取消代理权的威胁。
库存积压:经销商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机器,资金被深度套牢,现金流几近枯竭。
低价甩卖:部分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不得不亏本甩卖,导致市场价格混乱,进一步加剧行业恶性竞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无奈道:“现在卖一台亏一台,但不提货就失去代理资格,提了货又卖不动,简直是进退两难。”
短视行为,终将自食恶果
厂家的强行压货,看似短期内可以粉饰业绩,但长远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透支渠道信任:经销商是品牌触达市场的关键纽带,若因压货导致大批渠道商倒闭,品牌的销售网络将迅速萎缩。
扰乱市场秩序:经销商被迫低价抛售,不仅损害品牌价值,还会引发行业价格战,最终反噬厂家自身利润。
损害行业生态:农机行业本就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若企业一味压榨渠道,只会加速行业恶性循环,让整个市场更加艰难。
厂商与渠道,本该共生共赢
真正的行业领导者,不应在市场寒冬时只顾自身利益,而应与渠道共克时艰。遗憾的是,某些企业选择了“竭泽而渔”,用短期业绩牺牲长期伙伴关系。这种“杀鸡取卵”式的经营策略,最终只会让品牌信誉崩塌,失去市场的信任与支持。
结语:压货如山,压垮的是行业的未来
农机行业的困境,需要厂商、渠道合力破解,而非单方面让经销商“买单”。若继续漠视渠道死活,强行压货的恶果终将反噬自身。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