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丰县沙河镇良纯村党支部书记、新巨强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在今年六月份吉林东部丘陵半山接连出现严重干旱,结合自己连续多年采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的实践,谈了对什么是科学抗旱,怎样低成本抗旱的看法认识。
他谈到, 放眼整个农业种植,有多少人做到科学抗旱了,或者真正的符合科学种植,而不是定义为科学,就拿东北的春玉米来说,秸秆打包离田,秸秆饲料化、燃料化,有多少农民能做到肥料化呢?说实话秸秆覆盖还田才是真正的抗旱措施,在某些干旱或是非正常降雨区域,秸秆覆盖在土壤表面上有效的遏制土壤水份蒸发,同比同条件下水份增加20-40%,如果叠加秸秆阻挡蒸发量,同等条件下能比无秸秆免耕和无秸杆垄作,抗旱时间最少差20天,同样一场有效降雨在同等条件下有结果覆盖和无秸秆垄作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你说垄作玉米目前的干旱情况和科学抗旱哪怕挨个边也行啊。
如果说“科学抗旱”必须具备相应的措施才可以说是科学抗旱:
1、秸秆覆盖留田,减少土壤蒸发
2、经过简单对秸秆进行必要处理后的土地上免耕宽窄行播种机
3、提前运用苗后深松追肥一体进行,如果有机会前期遇到一二次大的降雨,那么这个深松追肥的沟就是有效”微型水库”。
这三点都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为主,减小蒸发量,这才算是“科学抗旱”。
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无秸秆垄作都和“科学抗旱”边都靠不上。先前一连五六年的风调雨顺,人们似乎忘掉了还有”干旱”这种种植业的危机,如今仰望星空,不见乌云密布,却是朗朗乾坤。
“科学抗旱”首先我们用大片的土地去承载雨水,每个区域降雨量基本上是有基本的量,上下差不过30%左右,而我们在飞机上俯瞰山川河流城市田野,我们就会发现长江以北大面积土地还是很多的,扣除水田的土地也很多,尤其是大面积平原,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够科学的种植模式,导致土壤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例如说,一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秸秆覆盖并深松,那么这一平方公里应对50-200毫米的降雨基本上可以本田存储,如果用普通无秸秆垄作,那么50-200毫米的降雨会有近140—160毫米跑了,这还不能算仅仅是天空的自然降雨,还要叠加土壤中的轻物质,落差大的泥沙呢,如果个别地方泥石流呢?这就会产生一个地方超过100毫米的降雨,实际上是130毫米降雨的流量,甚至更大。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模式中的“梨树模式”推广应用与持续更新,已经完全成熟的技术模式,找出一条真正的“科学抗旱”之路。
目前很多城市都是钢筋混凝土非下渗的固体物质,再加上不合理的种植模式(非科学抗旱种植模式),导致大雨大灾害,小雨小灾害,无雨盼望雨,雨多成洪涝,都以为是天意弄人,实际上是人祸,一片土地坡岗,少雨区域先想法去研究承载,平洼想法去快速排涝“两垄并一垄就很不错”,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抗旱”,否则何从谈起,怎么能说服大众呢?那什么技术模式去说“科学抗旱”,怎么做到的?
如果说打眼井浇水就算科学抗旱,那太牵强了,所谓“科学抗旱”利用大自然的规律,通过人为的手段去增加增强土壤的承载能力,可深松过板结层,可浅深提墒情,土壤达到旱能通过土壤微型气孔引土壤深处的水,涝能通过上下贯通的微型气孔存储于土壤深处,这才算是“科学抗旱”
今年干旱了,很多农民的坡岗地,不同程度的打蔫儿,人们把这归咎于老天爷,我却是很不屑一顾。因为同样是白浆土,蒜瓣土,坡度大的土地,我采用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并且利用归行条耕机整理出播种带进行免耕宽窄行播种,顺便还把两行三施肥技术应用上,这一点就极大的保墒,6月7日之后又立马进行深松追肥一体进行,真正干旱的时候是六月末开始,这其中下了两场透雨,一般的坡岗地因为是垄作无秸秆,多半雨水都跑了,而我平作,有深松沟存储雨水,几乎是没跑。
2025年的春天多雨低温,人们一直都在为提墒增温为主,毕竟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了,我们这旮瘩一直都是不缺雨,好像还略多一点,虽然是这样,我们采用保护性耕作之“梨树模式”秸秆覆盖还田模式还是成功的,集产量和土壤肥力明显提升,我们通过不是一年的观察,发现了土壤对于产量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心底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一样,真的不一样,用秸秆覆盖还田我们干对了,值得,投入和产出比,产出明显大于投入,合适!”。
和普通农民讲,他们不是太明白,他们只是说“好”,至于怎么个好法,如何的好,他们还是了解的不全面,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感觉到的那种“好”。我理解长春市九台区农民潘丙国大哥,每天早上“唠叨”不停,那可是近两千多个早晨啊,从未间断过的,谁都能说出来个子午卯酉,但是连续近二千天,你试试难度有多么巨大。
姜洪才、常亚斌、刘臣、还有一大批科研人员,都看准了,认清了保护性耕作之“梨树模式”是真正的在保护土壤,保证粮食安全的绝佳模式,毋庸置疑。今年盛夏的干旱情况,很多区域都能明显的感觉到,我这里也是,我发现本该打蔫的示范田因为有了6年多的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不但没有打蔫儿,而且郁郁葱葱,仿佛干旱不存在一样,这很神奇,每每都要去地里看看,观察各种现象,抓一把秸秆放到鼻子下闻闻,是一股清香,泥土的芬芳,看玉米植株的健壮,心里特别清爽,也感到自豪和无上荣耀,我不仅仅种地,还为农民找到一条“科学抗旱”的捷径。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