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农业机械,通过耕作措施,杀灭越冬代二化螟,使其无法成功越冬,从而有效地控制水稻螟虫的大发生。①选用离地间隙小的收割机低茬收割,如能控制稻桩高度在5~10cm,则可随稻草清除70%~80%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超级稻田中可清除90%左右;②冬前利用旋耕机旋耕灭茬,可直接杀灭稻田中半数左右的各种残余螟虫,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螟虫的越冬场所,可以将各种螟虫的越冬死亡率提高到90%以上;③灌水杀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烤、搁田或灌浅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经3~4d,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会被灌死。
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安装时要求呈棋盘状布局,灯与灯之间的距离为200m,单灯有效辐射半径100m,控制面积4hm2左右,杀虫灯的高度为1.3~1.5m(接虫口对地面)。早稻螟虫初见蛾期(4月中、下旬)开始点灯,双季晚稻齐穗期(9月中旬水稻螟虫发蛾末期)撤灯,每天20:00开灯,翌日7:00关灯。在灯光物理诱杀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掉在杀虫灯周围,因而杀虫灯附近的水稻上虫卵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应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挑治,以免造成螟害。
1.天敌控制作用 注意保护和利用田间青蛙、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放蜂面积6.7万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44.21%;枯鞘率平均为1.21%,下降55.84%。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也是防治二化螟的较理想蜂种。此外稻鸭共育也可有效减少二化螟成虫产卵和幼虫转株取食。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制剂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生态环境安全。
2.性诱剂诱捕技术 性诱剂可用于害虫监测,也可用于害虫的田间防治。目前建议推广应用的主要是水盆式诱捕器。水盆为普通塑料盆,上口直径20~30cm,深度8~12cm,盆口横穿一根细铁丝,中间拴紧悬挂1枚诱芯,盆内盛约八分满的清水,水中加入少许洗衣粉,悬挂的诱芯与盆口水面约保持1cm距离,把水盆放置在田间用木棍或竹竿支撑的三脚架上。田间设置诱捕器数量一般每667m22~3个,诱捕器间距为30m左右。稻田二化螟成虫羽化后,雄蛾受诱捕器中诱芯所释放的雌性信息素引诱,自动投入水盆中溺死选用塑料盆时应注意颜色,以绿色或蓝色盆的诱集效果最好;稻田水盆诱捕器的设置高度,一般以略高于稻苗和稻株为标准,水稻分蘖期为30~50cm,穗期为100~120cm较为合适;诱盆内诱芯的有效期一般可保持30d左右,诱盆内的水晴天需不断补充,加入少许洗衣粉以增强水面附着力;在诱捕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必须成规模地大面积统一设置诱捕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诱虫植物诱杀技术 稻螟虫对香根草 Vetieria zizanioides(L.)Nash及其提取物表现出很强的产卵选择趋性,并不能在香根草上完成生活史。香根草是稻螟虫非常有效的诱杀植物。可在稻田四周种植香根草,减轻稻田螟虫为害。在浙江余姚市以及金华试验基地进行的试验表明,在最佳情况下,田埂上种植香根草对不同类型稻田螟虫的有效控制距离可达8~12m,此区域内螟虫为害率可减轻50%~70%。在江西,研究认为利用香根草作为诱集植物来治理稻螟虫可以大大压缩施药面积和用药量,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利用香根草治理稻螟虫的最佳种植时期为3月底至4月初,种植面积应为稻田总面积的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