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麦穗沉甸甸 粮安稳当当

分享至

清晨6时,小满的露水在麦芒上凝成晶莹的珠子。刘记森穿着沾泥的运动鞋,穿梭在膝盖高的麦田里。他伸手拨开麦秆,指尖轻轻摩挲着青黄相间的麦穗,侧耳贴近细听:“你听,麦粒灌浆的沙沙声,比什么音乐都动听。”镜片后的眼睛透着兴奋,“今年这收成,稳了!”

裤脚还留着昨夜巡田的痕迹,这位90后新农人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今年全省天气差异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可魏集镇的麦田里,滴灌管道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精准供水。“最关键是几场及时雨,再加上提前喷的作物调节剂,前两天的干热风愣是没伤着麦子。”他捏了捏湿润的土壤,语气里满是庆幸。

2014年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刘记森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老家商水县魏集镇。那时父亲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正面临困境:传统小麦抗病差,收购价低,仓库积压的麦子每斤才卖1.2元。“种地不能再靠老法子。”他翻出手机里的土壤检测报告,“现在讲究科学种田。”

在刘记森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成功引进了周麦系列品种。这些品种不仅穗大粒满,而且分蘖能力出众。在商水县,最令人担忧的是小麦赤霉病的威胁,但刘记森早已准备好了应对策略。他指着田间的一台白色设备——气象观测站说:“一旦监测到发病的条件,无人机将在20分钟内迅速完成绿色防控的准备工作。”他的话音刚落,一台无人机便嗡嗡地飞掠过麦田,将细密的雾状药剂均匀地喷洒下来。

刘记森顺势带着记者走向合作社测土配肥配方中心,室内机器轰鸣,一袋袋肥料整齐码放。“小麦能不能长好,‘口粮’很关键。”他拿起检测仪,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数据,“以前施肥凭经验,现在全靠这些数字说话。”他调出手机里的对比图表:“按需配肥后,每亩化肥用量减少8%至10%,成本降了,地力反而提上来了。”

刘记森带着记者走进物联网控制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这里也能监控到我们合作社的3.7万亩农田。”他拿起手机演示,“以前浇水全靠经验,现在动动手指,水肥就能精准送到每棵麦苗根下。”“科技种田就是好,管理更精细,人还轻松,每亩比传统种植多收100多斤。”他感慨道。

麦收在即,刘记森的笔记本上记满数据:预估6月1日开镰,亩产保守估计1300多斤。合作社仓库里,分级分选设备已准备就绪。“强筋小麦直供烘焙企业,普通小麦进储备库。”他翻开订单合同,“对比市场价,我们能多赚12%。”

夕阳给农机大院的300多台设备镀上一层金光。这些年,刘记森不仅带着农机队跨区作业,还把现代农业玩出了新花样。当被问及未来打算,他望向远处的示范田:“想试种更多新品种,再添些智能农机。把地种好,多打粮食,这就是我的心愿。”

暮色渐浓,麦浪沙沙作响。在周口这个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市,还有许多像刘记森这样的新农人,他们用知识和技术,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守护着中国人的饭碗。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吉林市:以“新”赋能 奋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心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化信息网
8999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