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管理与技术如同鸟之双翼、车之轮子,缺一不可。前不久听一位业内人士说,所在的企业却出现了管理偏科的现象,中高层几乎全是技术人才,管理型领导严重缺失。这种人才结构的失衡,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资源调配等管理层面难以形成有效的统筹与协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令人遗憾的是,这不是一种单一行为,有少许企业出现了这种现象。
管理是唯一掌握在企业手中的核心竞争力。这家企业新领导到位后,发现管理推进举步维艰,需要重新进行资源优化、能力提升。无奈重新开始破冰之旅。
应该看到现实中,一些企业晋升通道的单一性更是加剧了经营困惑。目前,一些农机企业晋升通道、薪酬待遇仅有管理级别晋升一条路。由于正处于产品升级的关键期,技术性员工提升机遇较多。许多在技术领域极具名气的骨干,为了职业发展,不得不转行成为各级经营管理者作为唯一选择。他们虽然在技术方面拥有卓越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管理工作上却是新手,需要重新学习管理知识与技能。这不仅导致他们失去了原先的工作优势,也使得其在技术专业领域的深耕被迫中断,以往积累的专业优势逐渐荒废。
以职务晋升为单一目标的导向,对农机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冲击。那些未能进入晋升通道但同样具备能力的员工,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部分人被迫转型,尝试进入陌生的领域,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积累,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离开企业,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这种人才的流失,无疑削弱了企业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甚至有的农机企业,基层班组长的薪酬要远高于管理专家的工资,专家的管理课题经费,需要自己来承担。时间久了,就不情愿在致力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农机企业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战略、财务、人事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用人需要有一个动态的平衡。产品品质的提升与发展,离不开管理型员工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团队能力的系统提升。然而,管理职能的缺失,使得技术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和资源保障,许多原本极具潜力的技术项目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阶段,难以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效益。
此外,当个别年轻人被提拔为领导后,由于对新工作和团队的不熟悉,一部分往往需要重新利用、提拔以前的工作员工,这就导致企业的组织架构频繁变动,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频繁的人员调整不仅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也容易引发员工的不安情绪,降低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至于企业竞争优势逐年降低,辉煌成为往日的会议。
这些农机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管理与晋升困境。需重视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平衡企业的人才结构,让管理与技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企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