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伫立在金城江畔,我的目光越过粼粼波光,投向远处连绵的群山,思绪跨过时间的长河,定格在二十七年前的保平乡农机推广站大门口。
1997年,20岁的我,在前往保平乡颠簸山路上,怀揣着对农业机械的挚爱,如同探寻宝藏的行者,满心憧憬地踏入这片土地,开启了我漫长而意义非凡的乡村农技员生涯。
(初识农技定初心)记得初到保平乡推广新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尽管此前我已在韦全站长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过操作技能,但当我面对围拢过来、用好奇目光打量着这台“铁家伙”的农民们时,紧张的情绪还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汗水很快浸透了衬衫。我站在田埂上,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讲解操作要领,手把手地教当地群众使用。身旁有专家在一旁不时指点补充,让我的讲解更加准确和完善。在我的努力下,老农黄大叔终于掌握了操作要领。他伸出粗糙却又充满力量的手掌,轻轻抚摸着机器,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惊喜的光芒,激动地说道:“这机器真神了,一个小时能顶十个人工!”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更加坚定了推广农机的信念。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我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自学之路。白天,我像不知疲倦的蜜蜂,奔波在田间地头,穿梭于各个村落,为农民们解决农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晚上,当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中时,我却在荧光灯下挑灯夜读。备考行政管理专科时,深夜的寂静中,只有我背诵知识点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困意袭来时,我就猛灌几口浓茶,让那苦涩的味道刺激自己保持清醒。后来,我又陆续攻读了法学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每一次在书本中探寻知识的奥秘,每一次在考试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都让我离梦想更近一步。每当看到农民们因为我的建议而获得丰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我便觉得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服务农民现价值)2008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动到了金城江区农机推广站。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广工作中,我如同一位执着的信使,走遍了金城江区的每一个乡镇。每到一处,我都详细地向农民们宣传政策的内容和申请流程,让他们充分了解国家的惠民举措。有一次,我在下乡宣传时,遇到了贫困户覃哥。他身材瘦弱,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他找到我,腼腆地说想要购置一台小型微耕机用于农业生产,可却对如何申请补贴一无所知。我看着他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我耐心地现场指导他,“覃哥,你到正规的农机经销商处,根据自家农田的情况和实际需求,挑选一台适合自己用的机具。然后带上本人身份证、购置发票、合格证,还有你的一卡通存折或者卡,到我们农机部门办理申请。”覃哥一边认真听着,一边不时点头,眼神中渐渐有了希望的光芒。
过了10天,覃哥一大早就来到了我们农机部门。他衣着朴素,手中紧紧握着准备好的材料,眼神中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我热情地迎接他,迅速且细致地为他办理补贴申请手续。每一个步骤我都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手续办好后,我微笑着对他说:“覃哥,我们后续会到你家里去现场核对补贴机具的信息,确保信息一致。补贴款会直接打到你提供的账户上,你不用再跑一趟了,也不会给你现金的。”覃哥听后,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了,妹子,多亏有你帮忙。”
过了一段时间,补贴款顺利到账。我第一时间拨通了覃哥的电话,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他略带惊喜的声音。我详细地向他说明了情况,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后声音有些颤抖地说:“谢谢,真的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的关心和帮助,我都不知道该咋办。现在有了这台微耕机,我种地就轻松多了,也能多挣点钱改善生活了。”听到他的话,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农机推广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勇立潮头宣农技)在“林林说农技”专栏里,我常常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农机推广的意义。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农机推广员就像一座桥,连接着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连接着政策与民生。”这篇文章发出后,引发了同行们的强烈共鸣。许多农技人员纷纷留言,说这让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价值。九万三千次的浏览量背后,是无数农技工作者对这份事业的共同思考与追求。
2024年,我凭借在农机新闻网以笔名“林林说农技”发表的28篇农机科普及相关文章,累计阅读量达6.8万次,意外获得了农业机械杂志社评选的“英轩重工杯”农机行业“10大优秀创作者”第七名。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我在农机技术推广和科普写作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有了回报;惶恐的是,我深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机推广员,就像一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我也明白,正是千千万万颗这样的“螺丝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才支撑起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宏伟大厦。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时常想起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的手掌粗糙不堪,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岁月和劳作留下的印记;他们的脊背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弯曲,但却无比坚韧地托起了国家的粮仓,撑起了民族的脊梁。而我,甘愿做他们身边的“孺子牛”,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默默耕耘。
(推广科技志不渝)每当春耕时节来临,我站在田野边,看着一台台农机如灵动的精灵在田间穿梭,听着机器的轰鸣声与农民们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心中便充满了欣慰和喜悦。这些年来,我亲眼见证了金城江区农业机械化的巨大进程,从最初简陋的手扶拖拉机,到如今智能化、高科技的先进农机,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无数农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我常常想,农机推广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传承。就像老一辈农技员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我一样,我也将这份传承的责任扛在肩上,用心培养着年轻一代。记得去年,乡镇的新农技员小张,第一次下乡就遇到了难题。他焦急地打电话给我,声音里带着一丝慌乱:“姐,农业社会化项目政策我该怎么向群众传达啊?他们问了我好多问题,我都不知道咋回答。”我耐心地安慰他:“小张,别着急。你先把文件通读几遍,用心去领会文件精神,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话把政策细节传达给群众。统计群众上报的数据时,一定要认真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我的指导下,小张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后来,他独立完成了这个项目,虽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小插曲,但最终还是完美地落实了补助政策。当他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时,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那个充满激情和干劲的自己。
在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推广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技的强大力量。有一次,我们推广的新型播种机在当地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种子播撒不均匀,影响了播种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站的技术员们连续半个月蹲守在田间,日夜奋战。我们反复调试机器的参数,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进行改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终于让机器适应了当地的特殊地形。当看到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土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希望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与传统农业完美融合的魅力。
这些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记录工作心得。一本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记录着农民们的需求与期盼。这些笔记,不仅是我工作的见证,更是我写作的宝贵素材和思考的源泉。在文章中,我不仅分享技术经验,还深入探讨农技人员的职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我的这些思考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支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东盟农业机械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走进宽敞的展会大厅,仿佛进入了一个科技与农业交融的梦幻世界。来自各国的先进农机设备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我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各个展位间穿梭,仔细观察每一台机器的特点和功能。当我站在一台智能收割机前时,我被它的先进设计和强大性能所震撼。这台收割机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作物的成熟度和生长状况,精准地进行收割作业。我久久不愿离去,仿佛透过它看到了未来农业的模样:高效、智能、环保。这次展会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机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农技工作者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2024年,我参观了规模空前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展会上,那些集成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农机设备让我大开眼界。一台台智能拖拉机、无人植保机、自动灌溉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展示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我站在展台前,眼睛一刻也不敢眨,用手机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我心中盘算着,如何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金城江的田间地头,让农民们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这次参观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新知识、推广新技术的决心。
虽然2024年申请加入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因名额限制未能如愿,但我并未气馁。我把这次挫折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2025年,我再次满怀信心地提交了申请。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就一定能找到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回望这些年的学习与成长历程,我深深体会到,农机推广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事业。每一次培训、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参观展会,都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我常常对年轻同事说:“我们要像竹子一样,虚心向上,不断成长。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如今,当我再次站在金城江畔,望着远处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那些曾经参加过的培训、会议、展览,都化作了推动我前进的强大动力。我知道,在这条农机推广的道路上,我不仅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更要做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终身学习者。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暖的纱衣。我收拾好工具,迈着坚定的步伐,准备前往下一个村庄。路还很长,但我的脚步从未如此坚定。因为我知道,在这条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道路上,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同行者,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丽梦想,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农业辉煌篇章。而我,将继续以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一头孺子牛的执着,在这片热爱的热土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农技工作者的中国梦。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