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璧山:增收有“稻” 健龙镇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分享至
这只是健龙镇打造数字农业示范点的寻常一幕。记者了解到,通过为农业生产插上“数字翅膀”,过去一年,该镇新石村1300亩稻田的综合收益,已由过去的175万元增至320万元,综合增收80%左右。
让1300亩稻田插上“数字翅膀”
新石村有户籍人口3056人、1318户,实际常住人口650余人,大多数年轻人都搬迁到城区生活或在外务工,村里以老人居多。“全村有1930亩耕地,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尤其是水稻种植面积大,需要不少壮劳力耕种。”村党委书记代伟说,发展数字农业,正好可弥补了村里壮劳力不足的问题。
2022年,新石数字农业(重庆)有限公司在新石村成立了友贵新种植股份联合社,流转1300亩稻田专门从事水稻数字化种植。“我们综合利用无人机、大数据、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等手段,参与水稻种植、生长、管护、收割全过程。”联合社理事长谭永琳说。
比如在稻田测量阶段,他们通过无人机航拍方式,将总面积1300亩的387块稻田,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包括面积、高程、坡度、水源等大小参数,1台无人机两天即可采集完毕,并对数以万计的数据信息进行运算分析后,汇集至数据库,进入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要在以前,如果仅仅依靠人工手持竹竿、皮尺等工具进行测量,1300亩地需要5个人忙上近一个月;就算利用GPS手持设备进行测量,一个人也要干上一周。
站在田坎路边也可以“插秧播种”
在“插秧播种”阶段,无人机更是大显神通。
谭永琳告诉记者,传统耕种方式需要先平整一块50亩大小的稻田育秧,仅整田掏沟、播散覆膜,就需10个人忙活一周,就算是用育苗盘进行集中育苗,50亩地也要10个人干上整整两天;而在插秧时,1300亩地用两台6行插秧机要连续作业两周左右。现在,他们利用无人机直播,不仅省去了育秧环节,装载着60公斤种子的农业无人机每起飞一架次,短短15分钟就可完成30亩稻田直播,平均每天完成200亩,在一周左右就能将1300亩稻田播种完成。
从节省人力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传统耕种方式动辄数十人不同的是,无人机直播只需一名飞手和两名助手协作。操作人员还不用下田,站在田坎路边就可完成。“我们测算过,在插秧播种阶段,平均每亩地就可以节约成本200元。”谭永琳介绍。
在新石村一组,记者对相邻三块稻田进行了直观对比。其中,通过无人机直播的稻田生长得最密,机械插秧的稻田次之,传统人工耕种的最为稀疏。“所以尽管无人机直播的种子成活率略低于人工插秧,但在亩均产量上相差无几。”谭永琳说。
水稻种下去后,生长过程的管护至为关键。
“即便是骑着摩托车,要把1300亩稻田巡检一次至少需要一周。”谭永琳告诉记者,现在利用多光谱无人机,除了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可以加大巡检频次至每周两次外,还可通过自动识别,初步判断水稻是否长有杂草、是否缺水缺肥、是否遭遇病虫害,相当于给稻田照X光,发现问题苗头,实时将数据传回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由专业农技人员“确诊”后,再利用无人机锄草、施肥、施药等。
1300亩稻田综合收益增长了80%
“新石村的数字农业示范点建设,有效解决了全村农业生产缺乏壮劳力的困境,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因为数字化管理平台融气象信息、稻田生长等各类实时数据于一体,还能更为精准地预判趋势、把握农时,及时抢抓生产。”代伟说。
此外,友贵新种植股份联合社还和重庆大学团队试种了近300亩高叶酸米,并于去年取得成功。这种大米因富含叶酸,适合脑力劳动群体食用,市场售价高达73.6元/公斤。他们还利用50亩稻田与重庆农科院合作试种低糖大米。经测算,新石村1300亩稻田平均亩产500公斤,2023年综合收益为320万元,相比之前的175万元增收80%左右。
健龙镇负责人表示,经过两年探索实践,该镇在新石村打造的数字农业示范点已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示范点土壤、病虫害、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动态监测,还通过把数据实时传输至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构建起精准化、数字化、高效高能农业管理模式。接下来,全镇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探索土地资源、生产资料以及农业作物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应用,以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普洱市农业机械推广中心开展6月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化信息网
9021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