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马骥:从学农机到发明农机的传奇之路

分享至

在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农业机械专家,他的名字叫做马骥。他的一生,是对农业机械技术不懈追求和创新的历程,他的贡献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马骥的求学经历开始,追溯他如何从学农机到发明农机,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求学之路:奠定农业机械理论基础

马骥,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马家垒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后来信奉基督教,成为牧师。父亲在齐鲁大学毕业后,终生执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马骥自幼勤奋好学,家教甚严。他从不吸烟喝酒,家中还规定不准看戏和看电影,这些严格的家教为他日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研精神奠定了基础。

中学时期,马骥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一度想将来成为一名农艺师。他在家中搞了一个果园,将各种品种的果树嫁接在一起,这种对农业的热爱和尝试为他日后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埋下了伏笔。

1938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马骥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求学的梦想。在叔父的南迁下,他来到武汉,后又辗转至重庆,最终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在大学期间,马骥对内燃机、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3年,马骥从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先后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和依阿华州立大学深造,分别获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和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深入研究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为他日后回国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投身农机事业:创新与实践并进

1949年,马骥怀着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投身到农业机械事业中。他首先在北京华北农业机械总厂担任工程师、主任设计师,开始了他的农业机械研究之路。

在总厂工作期间,马骥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他发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们劳动强度大,急需一种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机械。于是,他开始了对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创新。

1954年,马骥担任了中国第一台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测绘设计工作的主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设计出了这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联合收割机。这台联合收割机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收割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马骥继续深入研究农业机械技术。他采用“茎杆不进入滚筒”原理研制出了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高产1号”。这种收割机在收割过程中能够保持茎杆的完整性,便于农民进行后续处理。同时,由于茎杆不进入滚筒,大大减轻了滚筒的工作负载,提高了收割效率。“高产1号”的问世为中国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除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外,马骥还成功研制了“北京-185立式割台间作小麦收割机”。这种收割机能够在小麦与其他作物间作的情况下进行收割,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该收割机在国内和亚太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卓越成就:铸就农业机械事业辉煌

马骥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先后担任了一机部农机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室主任、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等职务。他还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为中国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马骥不仅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他多次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和设备,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骥从事农机科研40年,为中国农机事业作出了贡献,是一位深受科技人员尊敬的工程专家、学者。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坚持在科研第一线,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艰苦朴素和严以律己的作风,给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马骥平时工作勤恳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平易近人,没有高级工程师的架子,在工厂试制产品时,和工人打成一片,受到工人好评。

马骥的一生是对农业机械技术不懈追求和创新的历程。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林风小成
2024-06-20 06:33:40

后来人 要接续上这条路

发帖
牛仙
2024-06-19 10:11:15

当年的半喂入和现在的半喂入是类似设计,还是完全是不同的设计思路产物?

发帖
月亮睡了
2024-06-19 09:34:24

抗战时期的实业家和民用技术人才的经历故事都很值得挖掘

发帖
阅读下一篇

李德明:坚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主攻方向 在更高水平上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我的农场
236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