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我国农机制造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分享至

经历数10年的高速发展和积累,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农机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客观条件。不失时机推动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在更大的平台上求发展,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世界农业发展对我们的期盼。

一、什么是农机制造业国际化

农机制造业国际化,是指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将其产品、技术、服务等推向国际市场,以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农业机械出口与国际市场拓展

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农机市场规模达到5,310亿元,占据了全球超过4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规模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273.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43.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36%。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业绩,主要市场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2、适应多样化农业需求

我国农业生产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地、丘陵和平地各占三分之一,囊括了世界主要农业种植分布地区的大部分地型特征。同时,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国家,我国农作物种类也囊括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主要农作物种类,这使得可适应于我国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特征和农作物种类的多样化农业机械,能够满足全球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需求。

3、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机企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机械普及度较低,农机市场前景较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4、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能力

在国际竞争中,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因素。中国农机制造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并扩大市场份额,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例如,雷沃重工依托海外销售服务网络,已累计出口各类农机产品超过10万台,大中拖拉机出口量占到国内品牌的1/3。近年来,雷沃重工积极走出去,不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使产品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5、 参与国际合作与资源整合

农机国际合作不仅是简单的贸易活动,而是涉及到技术转移、市场开发、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中国农机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推向国际市场。例如,在中国国际农机展上,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企业参展,展示了各自的农机设备和技术。

总的来说,农机制造业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品出口、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存在问题

1、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的问题。例如,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基本没有安装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而欧美的基本都有;国产收获机械无故障作业时间一般只有30~50小时,而欧美日本的可达100~200小时。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高端农机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滞后。

2、与农艺融合度不够

我国农机与欧美日存在近15年的差距,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而我国目前还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此外,我国农机还存在与农艺融合度不够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土地流转及农民集中居住等政策引导下,我国耕地平整度不断提高,农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但配套环节跟不上的情况愈发明显。

3、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还面临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教育部等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农机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缺口比例最高,超过60%。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我们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上存在技术瓶颈。

4、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较差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较差,尤其是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上存在技术瓶颈。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机的正常使用,也限制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5、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性配件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结构性不平衡的状况,部分农业机械处于市场饱和状态,行业集中度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加剧,行业亟需整合。目前占据农机市场1/3份额的国际农机集团为国内农机企业提供借鉴,头部企业应具备产品体系比较全面、拥有资本运作平台,研发能力强,技术储备雄厚等特征。这一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所述,我国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农机制造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1、利用国内资源和市场优势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产业链、人工成本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生产制造的农业机械性价比较高,市场需求较大。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中国农机市场规模5,310亿元,结合FactMr全球农机市场规模数据预估我国农机占据着全球超过40%的市场份额。我国农业生产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地、丘陵和平地各占三分之一,囊括了世界主要农业种植分布地区的大部分地型特征。同时,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国家,我国农作物种类也囊括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主要农作物种类,满足我国各种地形、各种农作物耕作所需的农业机械种类也较为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虽然决定了我国农机化进程的复杂性,但也奠定了我国农机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机械种类众多,能够满足不同生产需求的特征,成为我国农机制造业国际化的一大优势。

2、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

我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高,新的农业机械技术不断涌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的竞争力,我们需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此外,农机数字化改造势在必行,包括机械装备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4%。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和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新的农业机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无人驾驶高地喷洒机器人、起垄播种机器人、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等,这些技术不仅节省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这些现代化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帮助农民从只会种地提升到了“慧”种地,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农业装备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农机工业制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表明我国在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够与其他国际先进国家进行竞争。此外,农机流通及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智慧农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3、拓展国际市场

我国农业机械国际化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农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机械普及度较低,农机市场前景较大。我们应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出口力度,建立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与国际农业机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的整体实力。

我国农业机械国际化前景广阔,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规模逐年上升,2016年-2022年中国农机出口额从273.65亿元上升到443.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36%。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国际化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均存在广阔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出口力度,建立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机械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与国际农业机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的整体实力。

4、 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要实现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我们需要突破人才关,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能够引领小团队完成艰巨任务的人才,以及能够驾驭更多的尖端人才的人才。此外,我们还需要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后,我们要做好国内市场,以稳固的大本营为基础,逐步开展海外业务。

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人才是关键。需要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能够引领小团队完成艰巨任务的人才,以及能够驾驭更多的尖端人才的人才 。其次,需要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确保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后,需要做好国内市场,以稳固的大本营为基础,逐步开展海外业务 。

此外,中国的农机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包括产业链、人工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及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 。同时,中国的农机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主要市场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这些都为中国农机制造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5、补齐农机装备短板

我们需要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坚持问题和产业“两个导向”,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国产化率,这是让粮食安全牢牢握在国人手中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农机装备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研发和制造能力。

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国产化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农机装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提高研发和制造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和产业两个导向,聚焦主要粮油作物机械化,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中试平台打造,强化技术集成攻关,研发一批适应我国地形地貌和作业实际需要的农机农具 。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作用,广泛发动委员,提高政治站位,提出高质量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全产业全链条协同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针对已经梳理排查出的短板弱项,区分轻重缓急、列出优先序,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承担专项任务,分级分类推进研发攻关。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机装备短板将会得到尽快弥补,农业机械国产化率也将不断提高。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LianYang
2024-05-31 11:24:29

西方的农艺融合是直接忽视了农业多样性

发帖
他乡农堂
2024-05-31 10:45:35

做好农机化的方案经验更值得国家化

发帖
汉中樵夫
2024-05-30 15:12:11
坦克联盟 2024-05-30 13:13:00

国际市场的销售和服务渠道怎么建?

就你提出的问题,专文回复,敬请期待

发帖
逆水行走
2024-05-30 14:43:55

要先援助国外建立开启农机化的建设

发帖
忘心宅
2024-05-30 14:06:42

靠砸钱出来的高性能就没必要羡慕了

发帖
风景2
2024-05-30 13:40:47

农机化不是那么好起步的

发帖
坦克联盟
2024-05-30 13:13:00

国际市场的销售和服务渠道怎么建?

发帖
山不转水转
2024-05-30 12:54:29

技术转移可以先国际化

发帖
阅读下一篇

西安周至县监理站多措并举护航“三夏”农机安全生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809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