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全国五一劳动奖范——顺源技术工程师:李马强!

分享至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2025年5月20日

《内蒙古工运》2025年第3期:刊发文章

《从田间少年到创新之巅,

他为粮食生产注入科技动力

其中提到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研发中心研发组负责人——李马强


图片


从田间少年到创新之巅,

他为粮食生产注入科技动力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发组负责人李马强

  三月底的北疆大地被春风拂过,悄然焕发生机,李马强正在收拾行囊准备踏上新一季的农机售后之旅。未来几个月,他将整日守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们讲解售出农机的使用方法,整理用户反馈,观察农机与土地的适配性,为改良农机寻找思路。这是他正式与土地打交道的第39年,也是他参与到农机创新制造的第15年。15年间,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程师”参与到了多项农机技术专利的产出中,为国内粮食播种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出自平凡”却“创造非凡”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图片

从田野到车间:

奋斗者的初心与蜕变

1987年,内蒙古兴安盟的田间地头,一位17岁的少年弯着腰,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叫李马强,1970年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那时的中国农村,机械化尚未普及,农业生产全靠人力与畜力。年轻的李马强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每日重复着耕地、播种、收割的繁重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双手丈量着土地的宽度。然而,这个少年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他不甘于被传统农耕的局限所困。农闲时,李马强总爱摆弄家里的农具,他发现传统农具效率低下,便尝试改良,来年春耕时再投入使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电焊技术,从此痴迷于金属焊接与机械构造。他意识到,电焊不仅是谋生技能,更是改变农业命运的钥匙。为了系统学习技术,他白天务农,空余时间钻研电焊,甚至步行十几公里去请教老师傅。

2007年,李马强的命运迎来转折。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源农机”)正在招揽技术工人,他凭借扎实的电焊功底被破格录用,担任电焊车间班组长,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蜕变。在车间,李马强不仅是技术骨干,更是团队灵魂。他以身作则,白天指导工人操作,夜晚研究焊接工艺,他深知“质量是农机的生命”,带领组员反复打磨焊接工艺、突破技术壁垒,确保每一台农机坚固耐用。他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团队,短短一年,车间生产效率就大幅度提升,产品合格率跃居行业前列,顺源农机的口碑也逐渐打响。这段经历让李马强明白,技术才是基础,但创新和突破才是未来。

图片

创新突破:

做科技兴农的领航者

2010年,凭借着工作上出色的表现和对农机研发的热爱,李马强被提拔为顺源农机研发中心负责人。身份的转变,让他肩上的责任更重。彼时,相较于进口农机,国产农机设备普遍存在效率低、适应性差的问题,李马强立志要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先进播种机。他带领团队深人田间调研,发现传统播种机在秸秆覆盖的田地上作业困难,且播种精度不足。为此,他提出“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的构想。这项技术需将气吸原理与精量播种结合,既要保证种子均匀分布,又要适应不同土壤条件。他从农业生产需要、耕地条件、用户反馈情况等方面出发,不断钻研技术、改良工艺,研发新产品。研发初期,团队屡遭挫败:播种精度不达标、机器稳定性差、气吸系统故障频发……李马强却始终坚信:“难关就是阶梯,跨过去就是突破。”为攻克技术瓶颈,他扎根试验田,连续数月记录数据、调整参数。最终,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该产品采用气吸式播种技术,可以实现精量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同时,该机器还具有适应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深受用户喜爱,产品荣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

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研发的成功给了李马强极大的鼓舞,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公司研发部新来了一批大学生,在实践经验和技术操作上,李马强是他们的师傅,但在电脑操作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上,李马强反过来拜年轻人们为师。电脑操作和CAD软件的使用对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们来说是必备技能,但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李马强来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像青年时期学习电焊技术一样,将近50岁的他凭着向上 的勇气和对农机设计的热爱,从简单的英文学起,不厌其烦地请教年轻的“小师傅”们相关问题,渐渐地,使用CAD软件画图也成为了李马强的一项熟练技能,这代表他可以参与到更多的农机研发项目中去。2019年,李马强参与研发的一种单双行转换种子镇压装置,获得了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3国的海外发明专利。“该专利的优点在于高效、精准和出色的适应性,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李马强介绍道,这一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农机生产的播种机系列产品中,深受农户喜爱。

图片

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高速精量播种”目标,他带领团队研发出“高速智能免耕播种机”。经过几年时间的反复试验,2023年,这款机器在秸秆覆盖条件下,能以16公里/小时的速度精准播种,远超国家要求的14公里/小时标准,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测试当天,望着机器在田垄间疾驰,李马强热泪盈眶:“我们的技术终于站上了世界舞台!”

2024年3月,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举行了“顺源农机.扬帆出海,首航俄罗斯”免耕气吸式播种机发车仪式,也标志着李马强参与研发制造的种植机械正式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本次与俄罗斯1企业签订农用机械设备出口订单共57.8万元,包括4台2BMQ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这是兴安盟本土农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首次实现外贸出口。

服务与传承:

以赤诚之心回馈土地

李马强的成功,不仅源于技术创新,更在于他始终将“用户需求”置于首位。他常说:“农机是农民的伙伴,懂土地、懂农民才能做出好用的农机。”每年春耕季,他都会亲自带队奔赴黑龙江、新疆等粮食主产区开展农机售后活动,深人田间地头和用户家中,与用户面对面交流,蹲守田间调试设备,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机器,认真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回来后他又立刻投入研发,进行改进,优化设计,提升产品性能,永远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始终坚信,用户的使用感受才是技术不断向上提升的源动力。通过对仿形棘轮的精心调节,使免耕播种机在硬地和湿地两种极端条件下均能高效作业。通过在黑龙江、新疆等粮食主产区充分调研,结合当地气候和土质条件,对播种机进行了个性化改进,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同时还不断优化产品外观和内在结构,力求在细节上做到极致。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不仅贏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好评,也为顺源农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声誉。

2024年4月,正值春播高峰期,李马强在黑龙江帮助农户调试农机时,接到进京领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通知,他却选择留在田间:“我很想去人民大会堂接受这份崇高的荣誉、感受现场热烈的氛围。但老百姓这一年的收成好不好,春耕最关键,我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农机保障工作,不能辜负人家对咱们的信任。”最终,他委托同事代领奖章,自己继续奋战在一线。

在团队建设中,李马强注重“传帮带”,鼓励青年工程师参与核心项目,并将自己的技术笔记无偿分享。研发中心技术员小王回忆:“李师傅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协作才能走得更远’。”如今,他已成为身边年轻人的奋斗榜样,“勤学苦干、争做模范”的工作劲头已在顺源农机蔚然成风。

图片

55岁的李马强依旧在车间和田间追梦,望着眼前纵横交错的田埂,抚摸身旁整装待发的农机,李马强感慨地说,“我从田野里长大,真心热爱农业,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下的土地让我充满了奋斗的力量。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我会继续刻苦学习、勤奋操练,一步一个脚印,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李马强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农业工作者奋斗的缩影。他出身平凡,却以非凡的毅力与智慧,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了科技兴农的壮丽篇章。从田间少年到创新之巅的“农民工程师”,李马强用半生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创新成就未来”的真谛,展现着中国农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磅礴力量。


(图/马明瑄)

作者单位: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


《内蒙古工运》报道截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内蒙古工运


图片

 关注顺源农机订阅号 

 了解播种机相关资讯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顺源农机
31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